第二十三章、幾封信[第2頁/共4頁]

因為這年代糟糕的交通程度,另有滿地盜賊的近況,北上的三封信他都多抄了一份,交給甄隨所領來的那些部曲,讓他們分道前去通報。

第三封信——“郗公中間鈞鑒……”收信報酬郗鑒郗道徽。

李矩曾經被東海王司馬越任為督將(史乘中記為汝陰太守,大抵是跟李茂約搞混了),也算是司馬越、司馬睿這個人中的一員,但祖士稚對他並不熟諳——一是家門比較低,二是才氣尚未展露——還問裴該:“文約識得此人否?才氣如何?”裴該說我也隻是傳聞過罷了,隨口又編造了:“道期叔父(裴邵)曾雲,若得置於囊中,李世回必能脫穎,亦無他長,唯忠勇二字罷了。”

至於裴該,他最後一封信則是寫給——“程司馬足下……”

不管了,先嚐試聯絡聯絡再說。即便不能做部下,拉他當盟友,也是比較可靠的助力吧。

祖逖連連點頭,說既然裴邵獎飾過他,那想來是小我物了。好吧,我去給他寫信聯絡一下。

隻是裴該現在缺的就是人,不但垂涎郗鑒本身的才氣,更垂涎他身邊兒那上萬的宗族、流民,以是在顛末幾次思忖、衡量以後,還是籌算冒個險,先去跟他聯絡一下,看看他有冇有率部到廣陵來互助的意義。

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以是淮陰城顧名思義,就是坐落在淮水南岸的城池。此縣古已有之,傳聞肇建於戰國期間,秦時歸屬泗水郡——韓信的淮陰侯,封地就在此處——漢、魏時則前後附屬於東海、下邳、臨淮等郡國,直到晉武帝太康三年,才歸屬廣陵郡,並將郡治設在此處。廣陵八縣,在淮南有輿縣、廣陵、海陵、高郵、射陽、鹽瀆,以及臨淮,在淮北另有一個淮浦縣——裴該等人臨時不籌算渡去北岸管理。

一縣當中,竟有塢堡十一家,大的可出丁壯一兩千,小的也有五六百。連續好些天,裴該和祖逖都忙得腳不沾地:祖士稚主如果穩固城防,並且安排營地,開端親身練習那新募的兩千流民兵;至於裴文約,他有兩件事要做,一是行文給各鄉塢主,要他們到縣城來構和防務,二是安排那些流民的家眷去屯墾。

郗鑒此人,不管虔誠還是才調,那都是可圈可點的,前者或許不如卞壼,後者則必定有過之而無不及。遵循後代的說法,他是第一個掌控江北流民武裝為己用的東晉大臣,也是獨一一個兵權在手,卻冇有涓滴謀叛詭計的忠臣。這若能提早與郗鑒聯絡,將其招致麾下,必生如虎添翼之效。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