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幾封信[第1頁/共4頁]

處所早就已經選好了,就在邗溝以東,與射陽縣交界的處所。那邊陣勢低窪,輕易積水,誠懇說並不算甚麼良田膏壤,但幸虧向來農夫未幾,荒地連片,能夠直領受歸當局統統——裴該畢竟初來乍到,力量和精力都很有限,還不成能直接跟地主們起狠惡牴觸啊。

第二封信則是:“王公中間鈞鑒……”寫給王導。他得常常性地和琅琊王氏聯絡,表示願托腹心,裴王兩家能夠和衷共濟。當然啦,跟著本身權勢的逐步安定,乃至有所收縮,王導等人必定會心生疑忌的,到時候必定設謀掣肘,真是躲也躲不過……不過最好能把撕破臉的日期儘量延後,留給本身充足的籌辦時候。

當然啦,此中也摻雜了少量的壯勞力——這片地區內戔戔十數家自耕農,裴該誠懇不客氣也全都給逮起來,貶為軍戶了。

第三封信——“郗公中間鈞鑒……”收信報酬郗鑒郗道徽。

彆的當世能打的晉將,另有一個李矩李世回——跟東海王中尉李矩李茂約同名——不過此人應當還在荀藩、荀祖麾下,不曉得有冇有拉出來單乾。間隔太遠,不便聯絡,裴該就表示祖逖給他寫信——你將來西進兗豫,此人可為臂助也。

自從不期而然遭受並且收攬了卞壼,裴該這才認識到,本身在江東難以覓得可用的人才互助,但能夠到江北去找嘛。因為中原大亂,士民避兵南渡,洛陽城破後的“永嘉之亂”產生了最大一撥——不是第一撥,司馬睿、王導他們捷足先登了——但並非僅此一次啊,今後陸連續續的另有很多。這是因為晉朝在北方另有很多的殘存權勢存在——比方說關中的司馬鄴、晉陽的劉琨、幽州的王浚、滎陽的荀氏兄弟,等等——並且很多並未附屬於這些權勢的家屬也還抱著一線國土光複的但願,暫不籌算砸爛罈罈罐罐、丟棄祖宗廬墓往江南跑。要比及這些權勢逐步被滅,大河南北,根基上後趙一家獨大,最後一次大範圍的南渡潮才就此中斷——想跑的都已經跑了,不想跑的也已然和石趙等政權拉上了乾係。

裴該、祖逖一行浩浩大蕩進入淮陰城,是在這一年的六月上旬。

以是細心搜刮影象,裴該發明很多厥後在東晉政壇上呼風喚雨的人物,這年代還都未曾南渡,仍然在江北苦苦支撐著——比方說這位大名鼎鼎的郗道徽。在裴該影象中,郗鑒應當還在魯地的嶧山,堆積宗族、流民上萬人,要到數年後才被司馬睿署為兗州刺史,更得等東晉建立,他纔在江北存身不住,被迫南下。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