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征召[第3頁/共5頁]

退朝以後,裴該便在尚書省再次召見劉隗,把明天陛前的商討成果奉告他,並且說:“群臣之意,皆不欲琅琊大王再居丞相之位,我亦隻得服從……”

“且諸葛道明名為北人,實南人也……”

對於此事,裴該在略加思忖以後,決定還是附議為好——裴妃如果真能把司馬裒緊緊籠在手中,將來對於本身收取江東,也是一大臂助。因而終究決定,徙封東海王為吳興王,有吳興十縣之半,一萬兩千戶。

司馬鄴聞言,不由又皺起了眉頭。他承認裴該所言有理,但是——“此非犒賞琅琊王也,而反奪其職,卿意究竟為何啊?”

裴該聞言,怫然不悅道:“似此儘屬空談,若再次之,其誰可用?”就前麵提到那幾個,我也是看重他們的名譽,至於才氣,壓根兒不入本人法眼,如果連他們都冇法拉攏,再次一等的還能有誰啊?

“仰賴裴公在天子駕前美言,大王必深德於裴公也。”

以是劉隗說如果以朝廷之命,讓周訪名正言地順統治荊州,就即是在王敦身後埋下了一柄利劍。

丹陽郡戶口富強,當初的計算是五萬一千五百戶,若以之酬答司馬睿,這就很說得疇昔了。

華恒等人也都表示同意,司馬鄴就此點頭:“朕意也是如此,但望彼果有悔過之心,可免天誅。”然後,就該會商司馬睿的題目了吧?

天然又是裴該先開口:“陛下,今南陽王鎮守上邽,琅琊王鎮守建康,皆有前命,而其他諸王無命而棄國奔逃,借居江東,實非久計。臣意仍使諸王歸藩,東海王年齒尚幼,可暫留建康……”

裴該朝梁芬點點頭,隨即轉向司馬鄴,略略抬高了一些聲音,說:“臣有忠悃之言,陛下詳審。今琅琊大王坐擁江南六州,雖無淩上之心,卻處懷疑之地。大王仁厚,必不敢悖逆朝廷,但恐其幕下有小人懷陰狡之謀,常以朝廷欲取江東為說——陛下本出吳國,必欲複之啊——久之則不能無疑。今若徙封於吳,以示朝廷無疑忌,允其久鎮不還,則可息奸謀也。”

裴該代表群臣,要求司馬鄴先定下封賞司馬睿的基調,司馬鄴就說了:“琅琊王肯複修職貢,甚慰朕心。當如何封賞,卿等可議。”你既然有聽取我定見的態度,那我也就心對勁足地把權力下放啦。

裴該瞥了他一眼,心說我明白你的意義,是為了在江東多插上一根釘子,好分薄司馬睿的力量和聲望。雖說司馬睿和司馬裒為父子之親,但為了爭奪權勢,父子反目標事情也史不斷書啊——說不定過幾年小傢夥長大了,就該瞧著老子不紮眼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