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征召[第2頁/共5頁]

琅琊是大國,所轄不但僅包含了琅琊郡,武帝時還加增東莞郡,戶口數靠近四萬——二萬戶以上纔是大國,實在晉代就隻要平原、琅琊、汝南、扶風,以及齊國五個罷了。吳隻是次國,原封半個吳郡,一萬多戶,而就算把全部吳郡都給司馬睿,也才兩萬五千戶罷了——當然啦,這是上回戶口統計的成果,現在誰都算不清有多少——這差著數哪。

世家為了保障家門的存續,在亂世中常常風俗於多方下注,想當年琅琊諸葛氏一家而仕三國,厥後王衍把幾個族兄弟分撥出去,不都是出於這類考慮嗎?既然如此——“乃可召其兄弟、子侄輩入朝。周伯仁有弟嵩、謨,諸葛道明宗子甝已冠;賀彥先有子隰;紀思遠有孫友;薛令長有子顒——可並召之,多數報命。”

劉隗說那是當然的——“裴公要求其次。”

劉隗要求說:“請任周士達荊州刺史,可製王處仲。”

裴該笑一笑,說好——“卿之所望,我已承諾,則我之所慮,卿可為解否?”我既然做出了相稱大的讓步,那現在就該你幫我運營,該如何減弱江東之勢,使不為朝廷之患啦。

裴嶷道:“既如此,建康在丹陽,不如改封為丹陽王,且可夠數。”

對於此事,裴該在略加思忖以後,決定還是附議為好——裴妃如果真能把司馬裒緊緊籠在手中,將來對於本身收取江東,也是一大臂助。因而終究決定,徙封東海王為吳興王,有吳興十縣之半,一萬兩千戶。

但是華恒又站出來了,他說:“裴公既命諸王歸藩,則東海王實不宜再居江東。然所言亦有其理,東海王年齒尚幼,東海又地近曹嶷、石勒,難以保安。故臣之意,可同徙東海王於江東……”

裴該朝梁芬點點頭,隨即轉向司馬鄴,略略抬高了一些聲音,說:“臣有忠悃之言,陛下詳審。今琅琊大王坐擁江南六州,雖無淩上之心,卻處懷疑之地。大王仁厚,必不敢悖逆朝廷,但恐其幕下有小人懷陰狡之謀,常以朝廷欲取江東為說——陛下本出吳國,必欲複之啊——久之則不能無疑。今若徙封於吳,以示朝廷無疑忌,允其久鎮不還,則可息奸謀也。”

天然又是裴該先開口:“陛下,今南陽王鎮守上邽,琅琊王鎮守建康,皆有前命,而其他諸王無命而棄國奔逃,借居江東,實非久計。臣意仍使諸王歸藩,東海王年齒尚幼,可暫留建康……”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