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從哪個角度上看,二戰都要比一戰有看頭。
畢竟中國的進獻就算再少,也比當時的法國要強的多,既然法都城有資格坐在這個位置,憑甚麼中國就冇有這個資格?
不過現在嗎,因為美國的態度變得非常主動,這部分的好處就必定會減少一些,但美國人也冇體例。畢竟誰也冇有想到俄國竟然會俄然滅亡。固然現在有新的臨時當局在那邊主持大局,但不管是英國和法國,還是中國和美都城很清楚,在事情以後,凡是是很難希冀這類臨時當局穩定住局勢的。何況在東線另有上百萬的俄軍正在與仇敵作戰,就更彆希冀他們能擺平題目了。
此中中日之間的戰役,啟事很簡樸,就是因為當時中國的衰弱,另有日本對國土的巴望及對中國的野心。再加上當時中國的不抵當政策讓日本非常輕易的獲得了東北,如此小的代價,卻獲得了這麼大的國土,任誰都會yu望收縮,最後演變成這麼一場戰役也就成了必定的事情…
以後呢?卻因為蘇俄的威脅,英美等國賜與了德國相稱大的支撐,在讓德國對他們痛恨的同時,又幫德國人停止了一次重生。
因為對這些汗青的體味,讓嚴紹對一戰有了一向大抵上的觀點。固然因為很多啟事,這部分冇記著,但是絕大部分有效的還是記得清清楚楚的。
對頓時就將近為人父的嚴紹來講,這些建議實在是冇有華侈時候去看的需求,何況,他也冇籌算持續增兵歐洲。
天然,不管如何終究德都城終將失利。但,人道就是如此,總要找出一個藉口來,成果就是刀刺在背的傳說遍及傳播。
固然俄國退出戰役。但德國的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卻因持續作戰,導致經濟崩潰,海內各民族產生叛逆,成果有力再戰,接踵向協約國乞降。最後德海內部亦產生政變。並向協約國乞降,第一次天下大戰結束。
現在汗青固然已經產生了很多竄改。但英法畢竟有著中國的幫忙,在歐洲對德國還是有著必然的上風的,起碼,對峙到美國到達是冇題目的,這也是嚴紹冇有擔憂的啟事…
眼下即便臨時當局不會和同盟國苟合,恐怕也是不能希冀他們能在東線持續管束同盟國。如此一來,少了俄國在東線的管束,同盟國便能夠抽調起碼上百萬的兵力到西線,即便西線的聯軍比汗青上多了中國遠征軍這幾十萬人。在與德國的對峙當中恐怕也要落入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