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論道(四)[第2頁/共3頁]

青兗之地乃是古文明發源地之一,以是在儒、名二家之間,夾著很多名不經傳的流派。

這與那兵家所論很有些近似。不過,兵家依托察看來測度對方企圖,名家卻要給德、怨定名,為德、怨立標準。如此,有了標準可依,報德抱怨的題目也就簡樸易解了。

再聽了法家之道,肖逸心中讚歎,不由墮入深思。

但是,聽了數家,卻呈現了數種體例,並且每一種體例都很有事理,令人辯駁不得。

名家竟在德、怨分彆上提出貳言,以為德、怨當有一個標準。若不然,如何相報?如何獎罰?或許,對方本來是在施德,卻被人曲解,當怨回報。

卻聽長靖真人道:“陰陽家倒也罷了,墨、儒、法三家接踵論道,很有些尋事之嫌。前人設定這等挨次,也不知是否成心而為。”

並且,法家對於“以德報德”也有不滿,說道:“德有輕重厚薄之分,人施我以德,我還之以德,看似公允,實在二德毫不對等,並不公允。人間並無完整對等之德,恰好能夠相報。人施以厚,我還之以薄。我曰,德以報矣。但人卻不覺得然,以為德不足之,尚未報完。如此,德便能夠轉化為怨。若人施以薄,我還之以厚。我卻感到不公,其理如一。是以,報德亦應依法。並依法重賞,倡導世人施德。長此以往,大家施德,天下方可承平。”

故而,當其講罷退場時,多數百姓還在苦思冥想,掌聲稀稀拉拉,談不上熱烈。

長靖真人擺手道:“如果那般,論道時必定出色,但能夠加深三家之間衝突,委實不成取。”

韓離哀歎地搖了點頭,頗感懊喪。

長清道者笑道:“如果將儒家改在墨家前麵,就更加風趣了。”

肖逸聞之,微微點了點頭,心道:“此言和《品德經》中所言,‘和大怨,必不足怨’,有些附近。”

公然,隻聽那韓離口若懸河,不斷指責墨儒弊端。墨家“以怨抱怨”,剛纔儒家已指出了其不當之處。按說,儒家“以直抱怨”亦倡導以法規抱怨,與法家依法定奪近似。但是韓離仍不認同,以為對於施怨之人該當予以重刑。

德怨既不建立,那麼諸家所論之道也就冇了意義。

此中,兵家論道,說了一句話,卻聽肖逸暗自一驚,深覺得然,留上了心。

肖逸受教,道:“師父說的極是,倒是弟子目光侷促了。”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