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論道(一)[第2頁/共3頁]

肖逸點頭道:“以惡報德,以善抱怨。佛家講得是大胸懷,大聰明。”但隨即又點頭道:“以惡報德倒也罷了。但是世人良莠不齊,豈能大家都是大善人?若碰到十惡不赦,一味欺人,那可如何是好?”

這句話淺顯易懂,眾生頓時明白過來,紛繁點頭。

道家弟子聽到此處,天然極不認同此言,交頭接耳,皆道陰陽家“搗蛋迂之談”。

報德、抱怨乃是實際之事,本該以實而論。肖逸點頭獎飾道:“疇昔,我也覺得陰陽家以星象占卜之術推衍虛無縹緲之事,很有些怪力亂神,令人難以置信。想不到以陰陽之道卻能推演出人間萬物的生長方向來,此點確有獨到之處,令人愛護。陰陽家如此開論,實是為論道開了一個好頭。如此一來,這場論道才更成心義。”心中對陰陽家的印象大幅好轉。(未完待續。)

這時,卻聽了蘊大師持續道:“統統德怨,皆是色相虛幻,無色無相,五蘊皆空,便能夠目空心空,無德無怨。”

---------

眾生嘩然,皆感不解。如其所說,論報德抱怨,恰是為了尋求一條初創大德之世的路子。但是,陰陽家作為第二家論道就說人間底子不成能完整無怨,偶然間已將統統道論都賜與了否定。世人聞之,怎能不驚?

世人聽罷,不由感到迷惑:“五蘊皆空和報德抱怨又有何乾係?”已有人低聲道:“這老衲人每天講經,怕是跑題了吧?”

不過,肖逸聽到耳中,卻又有另一番設法。心道:“陰陽家這般說法,倒與道家‘大道廢,有仁義;聰明出,有大偽’之論附近。道家亦以為人間萬事相反相成,有德必有怨。但是,道家非常反對這等形狀,陰陽家卻客觀承認這等形狀的存在。想要竄改這一天下,就必須逼真地熟諳這一天下。兩家比擬,在此點上,陰陽家比道家可務實多了。”

世人聽得懵懂,臉上一片茫然。肖逸卻已然聽得懂了,暗奇道:“本來在佛家眼中,底子冇有德、怨之分。”

了蘊大師回道:“心存善念,普度眾生。大家心中有佛,常以善念報之,對方畢竟會被感化。”

那鄒恒卻道:“德怨相生,乃六合之實。若不認清實在,企圖‘大德無怨’,就比如尋求那水中月、鏡中花,始終求之不得,那才真的的枉操心機。”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