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捲上並非隻要這類題目,前麵更有算術,亦有五經詩賦。團體而言都不難,算是比較淺近的學問。獨一讓蕭何感到猜疑的是這麼一題:拔苗滋長、守株待兔、野人獻曝、智子疑鄰……,各國為何常諷刺宋人?
“年剛及笄。”女子道。“我見過一次,生得很美,且北人高挑。與蒨公主比擬,春蘭秋菊,各有勝場。她未入楚宮,太後已不悅,故荊王令其住於陽雲台。對,另有一事,”女子俄然想到一件事,“朝國人以後,荊王將行國籍法。”
“太後已說荊王,荊王未言為何逐客。”郢都不著名的角落,長裙曳地的女子還是遮著一方絲錦,她來自楚宮,宮中之事大多知悉。“太後又問:趙人是否也要送走。荊王言,群臣商討非荊人即送走,趙人也在此例。太後不悅,說那將我也送走,荊王則不語。”
蕭何退席的時候,卻見草地上插了一塊牌子,上書‘沛縣’兩個大字。再看座席,矮幾一角貼著一張淡黃色小紙片,上書‘沛縣、盧綰’四字,又看下一席,黃紙上寫著‘沛縣、劉邦’四字。沛縣來郢都大試的讀書人很多,雍齒說共有一百八十四人。他在找席位,其彆人也在找席位,坐下的人越人越多,他終究找到寫有‘沛縣、蕭何’的矮幾坐下。
然後應當乾甚麼女子心知肚明,正因如此她反倒有些發急。這麼費經心機的靠近荊王,到底是為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