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荊一句話就把田建問住了。權力是很空洞的東西,田建有權,但王權僅在臨淄,王令出臨淄到了上麵諸邑,那就是說各行其是、遲延扣頭了。田建在位時如此,強勢如君王後,在朝時也是如此。當然,君王背工段比田建高超的多,諸邑大夫聽話的多。
“返齊以後,寡人亦將建一軍校。”田建下定了決計。“請楚王助寡人。”
“既然王命不能令行製止,國事何成?”熊荊再問。“去虛權而得實權,於國、於君、於臣、於民皆有好處,國情高低通達,為何不可?諸敖如有錯謬,諸敖之罪也,君王坐享其成,為何不可?一如諸侯昔年稱霸,篡權之人,求敖位而非王位,公室得安,為何不可?”
熊荊的發問和感慨讓田建有點偶然觀光軍校,還未被大麻完整征服的他也曾想勵精圖治、重整齊國,但此事一向被朝中大臣、海內彆宗掣肘,成果就隻能保持近況。
“楚齊乃盟邦,自要儘力互助。”熊荊很天然的承諾。“不佞便命項侯率先生入齊,以助齊國建立軍校。但是項侯為我大司馬府府尹,入齊後當在三國會盟前返郢。”
“楚王無權?”田建笑起。
“然桅杆可用幾年?”熊荊問道。“且齊王覺得齊國可行秦政,可於國熟行連坐之製?”
政製和軍製相乾,熊荊提及軍製,又自但是然的提及了政製。在齊國時他聽屈光說齊王本對楚國新政有興趣,但因齊相後勝的反對,故而作罷。
“臣見過大王,臣見過齊王。”馬車高低來兩位大王,臣子們趕緊揖禮。
“既如此,當行楚政。”熊荊很誠心的建議,這確是最合適齊國的挑選。而齊楚如果政體附近,相互間的乾係又近了一層。
“楚國行敖製,乃因勢利導之舉,絕非不佞成心為之。”熊荊不無感慨的道,他假想的政製並不是諸敖。“便如舟在大河,可逆行乎?可。然力歇以後舟必逆流而下,雖君王亦是如此。”
“楚國之權在正朝。”熊荊實言相告。“然不佞可擺佈正朝。”
雖是夏季,草地上仍然有門生在上課。他們或列成打擊隊形,在芍陂旁的小樹林裡穿行,穿出樹林立即對準標靶開端衝矛;或聚在一起手持钜鐵工兵鏟揮汗築壘,新的操典要求田野宿營必須築壘;或在騎士的帶領下,跨騎著戰馬或快或慢的奔馳,可惜手中的騎矛老是不能刺中標靶;更遠處還能看到投石機的長杆在拋射石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