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實,就是「妙有不有」,不住有法,不見諸相可得,統統皆是人緣所生法,皆是無實的,故說「身相非身相」、「天下非天下」、「微塵非微塵」、「寂靜非寂靜」等;無虛,是「真空不空」,不住權乘不法,故說「是名身相」、「是名天下」、「是名微塵」、「是名寂靜」等。無實是不住有,無虛是不住空,離空有二邊,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義諦。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統統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該住色生心,不該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該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好處統統眾生故,應如是佈施。如來講統統諸相便是非相,又說統統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當來之世,如有善男人、善女人,能於此接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聰明,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績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菩薩發心為了好處統統眾生,便應當如此不住相佈施。如來講,統統相不過是邪計謬見、業果虛妄之真相,以是統統相即非本相,不過是人緣聚合的幻現而成,非有非空。又說,統統眾生是地、水、火、風四大人緣聚合而成,生滅竄改,不該著有,不該著空,應無所固執。以是統統眾生即不是眾生。
歌利王:
「須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羅蜜的五百世中,在當時,內心也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稱的固執,以是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以是,須菩提!菩薩應當捨離統統妄相,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不該該住於色塵上生心,也不該該住於聲、香、味、觸、法等諸塵上生心,該當無所固執而生清淨心。如果心有所住,便會隨境而迷,就冇法無住而生其心了。以是佛陀說:菩薩不該該有任何事相上的固執,而行佈施。
又雲瞋恚,為三毒之一。對於苦與產生苦的事物,討厭憎恚,謂之瞋。能使身心熱惱,起諸惡業。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瞋恨: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講非實有忍辱波羅蜜,因為般若賦性,是寂然不動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彆離?以是,忍辱波羅蜜也隻是度化眾生的化名罷了。為甚麼呢?須菩提!我疇昔受歌利王節節分割身材,我當時,因得二空般若智,冇有我法二執,以是,冇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固執。為甚麼呢?當時我的身材被節節分割時,如果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固執,便會生起瞋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