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是指嵇康(223~262年)、阮籍(210~263年)、阮鹹(阮籍的侄子)、山濤(205~283年)、向秀(約227~272年)、王戎(234~305年)、劉伶七人。《三國誌・王粲等傳》裴注所引《魏氏春秋》以及《世說新語》、《晉書》嵇康等傳,都說他們七人常在竹林相聚酣談,問學議政,意氣相投,是以才留下了這個雋譽。
山濤和王戎的人生門路與嵇康、阮籍截然相反,都在晉朝做了大官。
傅玄字休奕(217~278年),他活著的年代稍早,但文學史卻常把他寫進太康期間。他做過司隸校尉,寫的詩清爽雋永,而見地更有可取。他不同意清談虛無,主張無鬼論,以為人死以後,不會有甚麼靈魂。這在當時是很難能寶貴的。傅鹹字長虞(239~294年),是傅玄的兒子,也做過司隸校尉。他的詩並不好,但為人疾惡如仇,曾彈劾過好幾個大官,如王戎就曾被他劾奏,外戚楊駿對他也很頭疼。
【此為防盜文內容,註釋於本日稍晚些仍在此章內放送,如果您誤買了此防盜內容也請不必擔憂,稍後奉上的註釋字數隻會多過於此內容字數,晉江不會複重扣款和追加扣款,從本文目次頁麵能夠檢察本章字數~】
再次感激統統支撐我和我的文章的敬愛的讀者朋友們!感謝!
向秀字子期,和嵇康和睦。嵇康會打鐵,向秀常做他的助手。嵇康身後,向秀到洛陽做了個閒官。司馬昭看到他,冷言問道:“傳聞足下有高隱之誌,如何會來到此地?”向秀隻得說:“覺得巢父、許由等,對堯不敷體味,不值得仿照。”這是把司馬昭捧作堯,他聽了天然對勁。向秀這類向權奸屈節的話,嵇康、阮籍是不肯說的。向秀注過《莊子》,厥後郭象以向注為根本,撰成新注(一說郭象盜取向注,隻補了未完成的《秋水》、《至樂》兩篇)。郭象字子玄(?~312年),做過東海王司馬越的主簿(秘書),是個很喜好矯飾權威的人。如許一小我竟愛讀《莊子》,彷彿很衝突,但是這類環境,汗青上並很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