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頂和石縫留著當年滲水的陳跡,曾經的一汪碧潭,現在冇了蹤跡,隻要黑黢黢的洞底深深,隻要水珠滴出來的斑斑斑紋。蓮花洞長不過百米,站在入口能看到另一頭的天光,洞口有無數的浮雕羅漢,大部分被毀,讓我感慨“反動”的巨大力量真是勢不成當,無所不在,無堅不摧,連這麼人跡罕至的蠻荒之處都冇有放過。現在生長經濟,文物成了值錢的東西,因而由毀滅到盜竊,進一步潔淨完整了。老鄉指著洞口坑坑窪窪的石壁說:“這處所本來都有石人頭,不曉得甚時候讓人們連根敲了。有一年夏天,四周小學的門生來這裡旅遊,發明瞭一架鐵梯子,才曉得有人來蓮花洞偷石人圪腦。門生打電話奉告了我們村,村裡人來了把梯子抬走了,可到現在也不曉得是甚麼人乾的。”

毀掉典範豪華的藝術修建,再壘起一些不倫不類的非驢非馬的仿古或者水泥疙瘩,另有那些不忍細看粗製濫造醜惡不堪的神像,這也是汗青進步的一個標記吧。“舊”毫無疑問是完整的“破”掉了,“立”起來的“新”呢?

進到村裡,最早看到的是一座古戲台。戲台上木雕石礎的原始風采猶在,圖案線條流利圓潤,伎倆上乘,一派繁華氣象,有著極高的賞識代價和文物代價。此處原有一座古廟,古戲台隻是古廟的一小部分,也是獨一儲存的部分。這座古廟建於何時冇人曉得,但多數曉得毀於何時。

遠遠瞥見有人在山上砍著灌木。老鄉說:“那家必然是要辦事。我們村普通娶媳婦嫁閨女或者打發白叟,纔要到山上來砍柴,煮大鍋飯用的。”

拍了幾張照片後悻悻然返下山去,老鄉給我砍了一根荊條做柺杖。我拄著柺杖在波折叢中穿行。想起了前人管柺杖叫“策老”,西方人說柺杖是老年人的第三條腿,之前這些詞彙對我隻是一種觀點,冇想到很快就用上了。真是連“策老”都策不住的老,在峻峭的山坡上我還是跌倒了,抬頭朝天躺在山坡上。丈夫看著我笑得哈哈的。我感覺這個姿勢很放鬆,乾脆躺在地上不動了,就勁兒歇息了一會兒。老鄉站在那邊耐煩地等著我們,指著四周的山說:“這是雞冠山,那是碧峰頂,碧峰頂上有我們村新修的奶奶廟,正月十五四周村的村民都要上去燒香。我們村的廟如果不拆的話,真有個看頭,和石腦山的蓮花洞串起來,搞搞旅遊不是也很掙錢?”

題記:南寨原是一座城堡式的寨子,這個村莊曾經有過一座精彩絕倫的古廟,建構弘大,享譽四方,毀於“群眾公社”期間。四周有一座山,本地人叫“石人圪腦山”,山上有蓮花洞,洞中有浮雕群,似眾羅漢聽如來講經,也被悉數粉碎。洞中原有泉水排泄,會聚成潭,現已乾枯。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