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良苦笑著向李炳講授此境何故如此,暮年漢趙占有平陽,不管是西入關中還是南下河洛,汾水都是首要的漕濟要道。
以後的幾天時候裡,李炳也並冇有留在蒲阪大營,離營而出直往河東更內部的項背之地停止巡查。
可題目是眼下的狀況,汾水底子就難以大部通過。這一點薛濤信賴李炳也很清楚,但何故還要擺出如此一副大動兵戈的架式,大抵也是因為出境以後便匪患連連,是以而失了平常心,想要犯險一搏。
李炳對此倒也不甚在乎,薛家首要族人以後必定都要跟從薛濤離鄉,剩下的一些家眷並旁支族人也要另擇地境安設,但這都是河東太守府需求考慮的事情,而他隻賣力領受汾陰的塢壁並一係列防事。
鄉土受害,哪怕薛濤離境期近,這也已經不算是他的任務,但他也冇有幸災樂禍的事理。以是在整編部伍之餘,也籌算抽時候去與李炳再作會晤參議,但願能夠儘快度過這一段調劑期。
李炳勝負如何且非論,薛濤擔憂因為此舉而令得兩地情勢激化,他的河東軍便不好安閒調離鄉境,或許還要留守鄉境協同戍守,製止平陽賊寇趁河東空虛而大肆流竄出境。這一次的機遇乃是大將軍看重賜賚,一旦他遲遲不能率軍離境,哪怕是當中有此盤曲,但貽誤軍期老是究竟,以後隻怕再難有此良機。
李炳頂風而立,聞言後也是微微點頭。他對薛濤認同不認同還在其次,但薛氏負艱伶仃於鄉土尚能全於節義,也的確是令人敬佩。
若從旁處進軍,河東本土防備便不免空虛,跟河東比擬,平陽雖是漢趙故都,但卻早成一片廢土,實在冇有戍守的意義,那些平陽賊大能夠化整為零,直接突入河東腹心,撈一把就走便可得滿懷油膏,他們巴不得如此。
如果不是因為有著汾水這一條天然的邊界,汾陰劃入平陽郡看起來倒是比較合適,與河東薛氏舊年在鄉土難堪處境倒是不乏近似。
至於河東的東境,則有王屋山作為樊籬。所謂江山表裡,從大的角度去做類比,河東這一地陣勢倒與全部幷州不乏近似,擁山環水,據勢而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