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1頁/共4頁]

這道密約,實非大行令張騫親筆所書,故今後若鼓吹出去,他必定是不認賬的,隻不過若注輦王真是應下,漢廷還是會依約取信,不會等閒毀約的,勉強算兩國暗中的“君子”之約吧。

泰米爾文源自婆羅米文,亦可翻譯為梵天書,或者說是梵文的變種字體,與雅利安人慣用的說話筆墨有較大出入,畢竟身毒不似中原,冇出個秦始皇般的千古雄主,天然也就冇體例“書同文”。

如果大漢發往外邦的正式國書,必是以木劄鈔繕,然這道密約卻非如此,蓋因裡頭的內容實在不宜示人,彆說天子劉徹,便是大行令張騫都唯恐史官下筆如刀,讓他留下千古惡名。

最為關頭的,乃是密約中坦白直白的寫明,不是出售給巽加王朝和注輦國,而是出售給案達羅迦和喀珮卡楠這兩位君主。

何況漢人也給了他合適的台階下,如果此計得成,大漢海軍和巽加兵馬多日來犯下的諸般罪過,皆會被視為利誘百乘人的戰略,而非對注輦國的挑釁乃至欺辱。

“既是如此,為何不早些呈上,又為何擬成密約,而非端莊國書?”

隻是……該不該信賴漢人,漢人會否信守這密約,終歸讓他還是遲疑問決。

然現下剛呈上這道密約,大王尚未應下,季籍反倒主動奉告,說大漢海軍不日便將北返,這難道自相沖突麼?

季籍點頭苦笑道:“此事須得巽加王應下,才氣真正成事,大王應是曉得,在巽加王朝,諸位婆羅門聖僧的權勢……”

如果喀珮卡楠應下此事,大漢海軍將搭載多量兵馬,率先從百乘王朝的東部本地地區登岸,待得百乘集結雄師抵抗,注輦國可乘其兵力空虛,發兵北上,等閒奪回泰米爾人的祖地。

季籍早有預感,重重頜首道:“然也,大王應是曉得,我漢人向來最重信諾,況乎事關兩國邦交,豈容有半分子虛?”

大師都是明白人,冇需求把話說太透,免得大事難成。

昔年泰米爾慘遭雅利安人搏鬥,被迫逆流而下,逃到身毒南部,故高韋裡水最下流的出海口當今是在注輦國境內的,中上遊則是被百乘王朝占有,隻是兩國邊境中間還隔了數百裡,漫衍著諸多的城邦小國,或也算不得國,僅僅是略微大些的部族聯盟罷了。

這些小國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僅僅是作為緩衝區般的存在,注輦國如果要朔流而上,出兵撻伐百乘王朝,這些小國毫不會禁止的,隻會瑟瑟顫栗的苟全本身。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