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經有人交捲了,聽著北邊高台上提學官趙文華彷彿有所問,但是朱安然卻不敢昂首擺佈及後張望。科考跟歲考一樣,考規很嚴,如果擺佈張望,伸懶腰,打哈欠等等不雅的行動,就會被高台上的提學官或者教官等記錄下來,不管你文章做得吵嘴,都會被降一等的。
這道策論出自三國諸葛亮《答法正書》。意義是,用法律來產生威懾,法律得以貫徹時,人們就會感到恩德。以爵位來顯現職位,當加官進爵時,人們就會感到光榮。
朱安然帶的墨是特地買的徽墨,這是上好的墨,平時都捨不得用。好墨研時細潤無聲,差墨研時聲音粗糙。直到朱安然研完墨,都冇有收回一點聲音。倒是收回了淡淡的墨香。
朱安然將試卷謄寫完,查抄了兩遍,不能再對勁了,通篇冇有一處筆誤,字體也幾近是本身的最好狀況。
研好墨,朱安然將硯台放在一側,歇息半晌,將狀況調劑到最好。然後便取來羊毫。將草稿謄寫在答捲上,心無邪念,全神灌輸。
這字體彷彿活了普通,筆走龍蛇,鐵畫銀鉤,墨穿鐵硯。
“回大人,晚生本年十三。”
因為朱安然交卷早,此時隻不過三五人交卷罷了,在坐的考生俱都側目而視。此時台上正有一名考生在前交卷,領著朱安然的小吏便將朱安然領到高台下方一側,等候前人交完試卷。
這一道策論題目也比較簡短,不像殿試策論那樣長,題目是如許的:
此人交完卷,朱安然便跟著小吏下台交卷,俯身走到台上趙大人所坐幾案前,跪而受教。
略做歇息半晌,朱安然便持續看第二道策論題,實在這場科考相對於鄉試而言,題量縮減了五分之四擺佈,單看第二道策論題就曉得。鄉試中策論題目普通是四道題,也有三道或五道的,但是本場科考也就一道策論題罷了。
這位仁兄下台後,便被人領到門口跟前麵幾位交卷的人一些等候交卷人數夠數了再一併放出去。
不加點,一蹴而就。
朱安然跪在幾案前,大要一臉恭敬,內心早就吐槽了。
再看內容,趙文華趙大人不由端起中間放的茶水,連著喝了兩口。看完朱安然寫的八股和策論,中間的小吏都給趙大人添了兩次茶了。
一篇八股文。一篇策論文,一氣嗬成。
查抄完,確認無誤,朱安然伸手叨教交卷。
等寫好後,朱安然對本身寫的文章越看越對勁,幾近冇有甚麼瑕疵的處所。微微勾起唇角,此次科考。不出不測的話,應當是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