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馬總督。”傅山眼神開端渙散:就一句照顧算如何回事,口惠而實不至啊!
馬士英搖了點頭,又朝一個侍從招了招手:“將史憲之的信取來給青主一觀。”
兩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呂大器道:“既如此,請回告史公,吾等謹遵叮嚀。”
我還是先看看再說吧!
**********************************************************
當下張慎言道:“史公已與馬瑤草獲得共鳴,既不立福,也不立潞,禮部可速備乘輿法物,擇日解纜往廣西迎桂王監國。”
傅山裝著若無其事的模樣問:“馬總督屬意於誰?”
現在東林把持著朝政和言論,老馬和阮大铖乾係密切,在永城又和劉超結過親,已經申明狼籍。不管是在權勢還是名譽上,隻怕都不是東林的敵手。
馬士英不悅:“傅青主,所為何意?”
隻要他到了山窮水儘的境地,才氣給揚州鎮開出大代價來。
傅山眼神的焦距有收攏到一處,本身和馬士英剛纔這一番對話實在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傅山的意義是說,既然馬總督已經成心參與此事,如果在這裡甚麼都不做,豈不聽任東林將潞王推上皇位。到時候,東林坐擁從龍之功,今後超堂當中另有他馬瑤草的位置嗎,不被架空到死纔怪。
馬士賢明顯是很對勁本身這個思路,晃了晃手中的那封函件:“東林急,史憲之急,老夫恰好鎮之以靜,到這蒲口來鈉幾日涼。以史憲之的性子,定然會追過來的,如此,老夫就已經占了上風。這信固然鋒利,可手腕未免有些不成體統,連喝酒和與女眷行房的事情都搬出來講事,史憲之的格式也未免太小。”
說到這裡,他舒暢地將身子靠在坐椅上,長長地吐了一口氣:“立福還是立潞,爭論很久,一日冇有定論,朝廷甚麼事都不消做了。本日總算有個定論,對於國度倒是一件功德。”
馬士英滿麵都是紅光,見了他,笑道:“青主你來得恰好,老夫正欲回留都,可否同業。”
這日朝廷朝會結束,幾個東林大姥又聚在了一起。
來人承諾而去。
政治是讓步的藝術,大師各退一步,也一定不是一個好的處理體例。
傅山來之前已經探聽得清楚,也曉得朝廷已經分裂成擁福和擁潞兩派。老馬不消問天然是擁福派,可就在這個時候,這個擁福派的頭領卻跑浦口來了,這讓他有點看不明白:莫非老馬頂不住朝中的壓力,決定不參與此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