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鮮紅稍淡者,為抹紅。
元瓷,惟官窯有"樞府"二字款,其他民窯底有字者甚少,縱有字,亦不掛釉,在器底隨便劃成,若可識不成識之間,劃成斑紋及轆轤形者,亦間有之,絕無以年號為款字者。
瓷之美惡繫於胎,胎稀有種,有瓷胎、有漿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鐵胎等之分歧。瓷胎者,輾石為粉,研之使細,以成胚胎者也,凡淺顯之瓷器,均屬之。漿胎者,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漿以成胚胎,凡極輕而薄之器,屬之。缸胎,亦名瓦胎,謂胎質粗如瓦器也。凡凝重粗厚之器,屬之。石胎,非真石也,質凝重而堅,略似大理石琢成之器物焉,康熙有石胎三彩,是已。鐵胎,非真鐵也,磁質近黑,有如鐵色,其胎之厚薄輕重亦不分歧也。
開片,有天然與報酬兩種。天然開片係積年久而垂垂內裂成為片紋者;報酬者,係共同藥料燒成之者,起始於宋之哥窯,厥後遞仿之。
豇豆紅,係由祭紅竄改而來者,以其似豇豆,故以名之。釉中多有綠苔點,或大片綠斑,亦有純紅者,以康熙款者為最多,若雍正款者,則其釉與豇豆紅無異,人亦輒以雍正祭紅呼之矣。豇豆之黯敗者,俗稱乳鼠皮,代價殊貶,稍深切雲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豆紅之以是寶貴者,在瑩潤非常,居若鮮若黯之間,妙在難以描述也。
開片仿哥之粗糙者,謂之冰紋;開大片而瓷色發紅者,謂之格瓷。
康窯有書"開元年製"四字款者,乃仿古銅並仍用其原款也。又有書"景鎮康熙年製"六字款者,乃康熙時之客貨也。
順治僅一度開窯,瓷器甚少,其款字,均為楷書,其他極不易見。
以上均為筆墨款,以外另有無字而繪以圖形者,如雙圈秋葉、梅花、團龍、團鶴、團螭及各種花形、物形等,且有無字無圖者。
康雍仿明各器多用原款,康器多書宣德,雍器多書成化,乃不掠前人之美非冒充也。
辨器之底而察新舊,此瓷學家所需求也。宋元諸器,底際率多露胎。明器有款者,底必掛釉,而無款露胎者,亦不鮮康雍仿明製之如也。若露胎,而有印字款者,當年所輕,今之所罕也。底際款有釉,而外無釉者,明朝及康熙亦間有之。如有釉無款者,則當細辨釉質之新舊矣,色微黃者曰米湯;底色稍黃而似烙痕者,曰炒米底;色微近豆青者,曰蘋果;底自款字興,而底露胎之器日漸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