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恰好被官家看到。歐陽修搖點頭,不由心下感喟,這顧遇之當真是運氣不佳。如果嚴峻一點,落個柳三變普通的了局又如何得了?這年紀悄悄的,柳三變尚能說是奉旨填詞,一個不好,說不定這顧遇之就成了奉旨睡覺了。不過想想昨晚的事情,歐陽修倒也感覺情有可原,如果官家問起……也替他說幾句好話吧。畢竟人纔可貴啊。
這雖是一道策論,但其難度倒是不小。“稽三王之舊典,考六經之明文,以祛厥疑。”這要求作答的人要有豐富的經史知識。但是最難的不是這個,而是這個題目裡流暴露的疑古辨偽思惟。這題目問的是漢朝以董仲舒為代表提出的三代更替、汗青循環的‘三統說’是否孔子本意,是否可托。細心說來這題目裡包含了禮法、曆法、儒學、汗青等各項觀點。放在當代也算是個偏題怪題了。漢朝的‘三統’思惟符分歧適孔子的本意,如許的觀點,想必若不是在這卷子裡看到,很多讀書人都不會去思疑。讀書、讀書,儘信書讀成了個書白癡的也不在少數。不過幸虧這題目也算是開放性題目了。言之有理,論據充分就行了。當然“豈其不敷為法,賢人非之而不言歟?”這個方向太險,說三統說非孔子之意好說,連絡汗青實際和典範就行了。說“三統說,是孔子以為不對的,以是冇有說。”這個觀點就太險了。能夠出驚世之作,也能夠名落孫山。科舉測驗還是謹慎些好。
不過半個時候,顧言就已經寫完了。這無疑能夠稱作是神速。不過這也是有啟事的,顧言早就曉得這篇論的題目,又有這麼長的時候籌辦和點竄,文章的成品早就深深的印在他的腦海裡了,乃至都不消查抄避諱字。對峙著工緻的把這篇文章寫了出來,又強撐著查抄了一遍策論,顧言坐在同一的靠背椅上,隻感覺麵前一片恍惚,終究撐不住,睡著了。
此次考得是策論,看到題目,顧言也不由得鬆了一口氣,策論向來是兩道到五道不等,這一次隻考兩道,也算是榮幸了。畢竟顧言心知本身一宿未睡,目前的狀況並不好。
直到本日,傳說中的Lv1的生日福利,仍然連個影子都冇見到。算了……懶得想它。
而另一邊,穿戴便裝的主考官正陪著一個穿戴常服的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走在考場裡。考場裡溫馨得很,大部分人都在當真答題。
顧言又看向第二道題“問:禮樂,治民之具也。王者之愛養斯民,其於教誨之方,甚勤而備。故禮,防民之慾也周;樂,成民之俗也厚。苟不由焉,則賞不敷懲惡,刑不敷禁非,而政不成。大宋之興八十餘歲,明天子仁聖,思致民於承平久矣。而天下之廣,元元之眾,州縣之吏奉法守職,不暇其他,使愚民目不識俎豆,耳不聞絃歌,風俗頑鄙,刑獄不衰,而吏無任責。夫先王之遺文具在,凡歲時休咎集會,考古禮樂可施官方者,其彆有幾?順民便事行於今者有幾?行之固有次第,其所搶先者又有幾?禮樂興而後臻於富庶歟?將既富而後教之歟?夫政緩而迂,鮮近究竟;教不以漸,則或戾民。欲其不迂而政易成,有漸而民不戾者,其術何雲?儒者之於禮樂,不徒誦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獨學於古,必可施於今。願悉陳之,無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