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想了一下,一五一十把所見所聞都說給顧三娘聽,他道:“穀城亂得很,到處都是避禍的人,我這些動靜,都是聽他們說的,這兩日,又有人說縣城大門要關,任何人不得收支,隻怕想到益州去,更加不輕易。”
還不待玄安說話,顧三娘先奉上一百個銅錢,說道:“不管師太收不收留我們,便是進到佛門,冇得空動手出去,這是我和家人奉給佛祖的香油,還請師太不要推讓。”
平時,庵裡端賴自給自足,偶爾四周鄉裡的人家也會捐幾個香油錢,說是四周,實在也隔了很遠,常常站在這個山頭,能夠看到劈麵山裡住著人家,可要真正走疇昔,少說也得花上一整日的工夫,是以她們庵裡,可貴有人過來。
出不了穀縣,內裡又在通緝蔣家的人,顧三娘隻能和柳五婆等人臨時住在水月庵,萬福一個大男人,不好收支庵裡,因而隻得歇在庵外的柴房,隔日,他卸上馬車,把行李乾糧搬到水月庵,隻把馬牽上山圈養。
春意絨絨,日頭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顧三娘穿戴一件粗衣,她聽了靜慈的話,笑道:“甚麼富朱紫家,也就這幾年纔不餓肚子罷了。”
萬福一氣把水喝乾,看著她們說道:“我出去賣柴,聽人說,北邊太子的人馬,將近打到都城了。”
路上避禍,顧三娘時候記取財不過露的事理,搬到霧山時,沈拙給她留了一大筆銀子傍生,當日倉促忙忙逃出來,顧三娘就把銀錢縫到衣裳內裡,她隻留了些碎銀子零用,偶然需得借住在彆人家裡,大多給二三十個銅錢做報答,需知報酬財死,鳥為食亡,在外謹慎謹慎總冇錯處。
在上山的路上,顧三娘就已想好說辭,到時人家如果問起來,她就說她們一行是北邊來的,因著那邊產生戰亂,她到穀縣來投奔遠親,誰想到了以後,發明親戚早就過世,現在她們回不去,又式微腳的處所,這纔過來打攪。
顧三娘深思了一回,看到萬福正跟靜慈講著本日聽來的傳言,便朝著他的頭上敲了一記,罵道:“不準把這些世外俗事,拿到師太她們麵前來講。”
夏季下雪,玄安師徒數月未曾下山,竟還不知北邊在兵戈,那靜慈聽聞她們背井離鄉,不由動了側影之心,她對她徒弟玄安說道:“師父,我們就收留幾位施主住下罷,這麼冷的天,叫她們往那裡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