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兵把船開到,天然要返國。我們本身的人,接得下來,接不下來呢?”
醇親王本來怕閻李定見分歧,將此一樁功德打翻,現在見此風景,纔算放心。
“是!”醇親王答說:“船一到,臣就會同李鴻章去看。”
我們的官錢莊設了起來,要跟各國通彙,比方說,現在我們在倫敦要付一筆款項,需用甚急,照各國銀行通彙的端方,一個電報去,就會如數照付。
“濟遠呢?”慈禧太後將信往外一移。
李鴻章說完,又該醇親王表示定見。他看看閻敬銘問:“丹初,你看如何樣?”
這一次幫同德國兵駕駛返國,等他們到了大沽口,臣要詳細考覈,再稟知醇親王,請旨派定管帶。”
這一番大工程,頂要緊的人有三個,一個是李蓮英,一個是立山,一個是雷廷昌。
“這決不是人家看不起我們戶部,因為在商言商,最要緊的是主事者的信譽。
這下該李鴻章答覆了:“原有副將劉步蟾他們二十多小我,派到德國,一麵顧問造船工程,一麵學習駕駛、補綴。
李蓮英內心在想,這個差使很難辦,要能風平浪靜地過關,實在得要費一番心機,目前決不能張揚,乃至連福錕都還不到能夠籌議的時候。
“見得是!”李鴻章從速介麵,“戶部既有‘官錢號’,無妨再設‘官錢莊’。這個稱呼改得好,於體製符合。”
這天進宮裡才曉得內奏事處已傳懿旨:李鴻章與醇親王一起召見。兩人倉促見麵,談不到幾句話,已經“叫起”了。
“辦水兵是一件大事。”慈禧太後閒閒發端:“史乘上說的‘樓船’,那能跟現在的鐵甲船比?將來等船從外洋到了,你們都該上去看一看纔好。”
這三條鐵甲船,派誰管帶?“
這時候,能籌議的隻要一小我:立山。(未完待續。)
李鴻章答道:“濟遠是一條快船,當時是仿英國的新模樣定造的,因為是頭一回,有些處所不大合適,臣亦早已寫信給曾紀澤,托他跟許景澄籌議,新訂的兩條船,極力點竄圖樣。總之,好的處所,務必留著,不好的處所,務必改掉。”
“原該如此。不過,現在既有這麼很多弊端,隻怕枝枝節節地改也改不好。七爺,你看,是不是打個電報給他們,那兩條新船先緩一緩,等事情水落石出了今後再說?”
“茲事體大,一時也冇法細談,既然丹初也同意,那麼,這件事就交戶部議奏。各位看,這模樣辦,使得使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