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

問:究竟甚麼是:德、業、福、障?如何得?如何解?如何預先得、預先解?

靜慮以安身,血氣周流純,

常念古聖德,被褐而懷玉,

關關相遞進,層層皆美滿,

喜暗者厭日,喜明者樂月,

人間修行法,比方夜中星,

靜坐安止,涵養精力,於血肉精氣神,有三層修為,於自情意境,亦有三層,共同血肉精力修為,於此血肉精力,三層當中,各有三關。

人之濁精,從生戶流走,而人或感,腿上精元抽流而走,此腿上精元,乃腎精流遍所充,生戶流溢,腎精則下賤而去,元陽自散,彌補腎精,日日耗損,則人老,若欲過分,元陽彌補不及,則人頓失朝氣而死,此即凡夫入死之行動也。

如是說初修至於結胎三層工夫境地,於其三層工夫,亦有三層表情,若靜定得法,必現其表情,若德行純,必得悟真,若不悟真,當反求於己,宜自問有何損德之事,若無損德之事,天必佑之。

道本無愛憎,至聖者亦無愛憎,而修聖者,必易得聖法,非諸聖有愛憎,修聖者有深淺罷了,世人若自心開解,必得明悟聖道,若心不開解,雖死力學習,不得亦不悟,非聖道有私,眾修學者有私也。

元心破虛妄,精力化靈胎,

但將冒充撤除,此心便名至心。

以心為業,以業為心,心中生德,業化德相,隨德化行,乃有善惡,因而福業障業隨生,其底子處,便是心動,若心尚無,則無人間,無始無終,何有生滅?第一世未有,何來循環?

答:熾熱之性,是濁火也,蓋因仁性不達,脾氣反麵故,若心性常中和,潛意性中不留遺餘,此火生,雖動而不燥,半刻之間,天然化入渾身。

若心德卑鄙,身貴而心賤,

若未登船者,何談於此岸,

人間修法,當尋法相而修,而所得處,乃無相也,何為無相,心想不及,乃名不成思議,不成思議處,即無始終處,即法滅儘處,若法相尚不得尋入,如何舍法歸冇法?

問:打坐或常日應物接事時,忽而小腹熾熱非常,此時頓感濁欲大起,不知此時該如何化欲歸靜?

修仙之人,逆修精氣化散之規法,濁精生時,化去淫性,或心德充備,直生元精,使精元從命門而走,撞開三關而入玉京腦府,重開天賦之門,再登天賦之路,因而名為還精補腦,亦名為上天梯而玉液還丹,此即修士返命長生之行動也。

無有虧欠,便是修真。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