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行者,於統統時處,自生聰明,聞聖者說法,可助修學,不聞聖者說,亦可自修,如是能來能往,能處眾能自處,能去能還,方是自在,如是自在人,方是擺脫者,若人不自在,便是束縛者,心留礙於情,修行不能明。
諸欲生諸愛,因而仇恨生,
疇昔及將來,情麵總穩定。
修而不能成,必是心離德,見賢當思齊,身心本是一。
閉目為養神,莫覺得夢墮,
雖自傲自修,不免苦海輪,
存亡根在心,心解纜乃動,
頌:
若離於自主,自昧自聖性,
頌:
若複有人,從師修學,而不勤奮,便是懶惰,輕於師法,如果聖法,則造大苦,何故故?諸聖苦心,逢法不敬,至於將來,難再逢遇,非論何師,若法無過,當敬於法,師者是人,不免諸過,而諸聖法,如聖者衣,睹物思人,當懷恭敬。
內斂精力而修持之士,精力內明,光芒外照,一身精力平寧,若初修者,不善調攝精力,是故常有精光外露,誘人謂之善修,而誠不知是彼粗陋,外露精力耳,若善調攝精力者,氣味順乎六合之理,精力秉於陰陽之變,隱顯隨便,凡人難辨。
善修之士,精力純明而神意乾淨,是以有德,能拜見無相之妙,若粗陋人,雖複長年修持,而精力不明,神意不淨,心機不純,以此無德,不能拜見妙明,雖學聖明典範,久年亦不能悟,不能成績無師之道,於大修行不能得入。
身不能常住,見身應知心,
若不能自主,心魔豈自明,
頌:
世人自故意,濁劣不能見,
眼神發散,照見天下,比方日月暉映人間,日光所照,即有溫熱,月光所臨,即有清冷,世人雙目,發散神光,所照臨處,亦複如是,比方燈光,所暉映處,亦有溫涼,凡人精力不調,氣血有濁,心神不明,被眾生照見而不能發覺,是名無知。
行住與坐臥,四時宜調和。
心不能自主,亦不能自明,
若自明於心,即見存亡根,
寄生六合間,即生依隨性,
知心即見心,慧者即明真,
比方無月夜,黯但是淒冷,
離失於品德,因而不尊聖,
一天下中,無第二日,何故故?不必第二也。比方一日所照,天下皆白,千日萬日,天下亦白,一月所臨,人間光滿,千萬月臨,光亮亦滿,千萬星鬥,暉映人間,光亮遍滿,無有停滯,千燈萬燈,暉映城內,光亮無礙,一燈之明,不礙二燈,無量燈明,相互無礙,皆照滿城,千萬明燈,非是一燈,千萬諸聖,非是一聖,無量諸聖,皆照人間,相互之間,亦無停滯,如是諸聖無礙之法,世所難知,如是諸聖無礙之德,世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