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謝恩落座以後,張鵬翮便安閒開口道:“回皇上,世祖章天子規定士子能夠納粟入監學習,此乃首開捐納,太上皇隨後又數次開捐例,並且明白指出,開捐例之目標在於彙集異途人才,以補科目所不及。
見貞武沉默不語,張鵬翮也摸不準他的設法,微微沉吟,又接著道:“當初太上皇開捐納,朝中亦有很多朝臣反對,王攬便曾於朝堂之上奏請,說捐納開幸運之路,辟言利之門,要求製止。附議者很多。
皇上登記改元,恰逢大旱,朝廷又十數年未開捐例,對此次輸捐佼佼者,賜與虛銜封賞,亦能彰顯皇上恩德。”
但太上皇卻說‘天下何地無才’何途無品,貲郎始自漢文,而文章如同馬相如,政事如張釋之,皆以貲郎顯。故國度用人不必分其門而阻其途,實政惠民,不必格於成議而徇迂見……
方纔鬆弛下來,包福全邊躬身出去稟報導:“皇上,都城來的勘察小隊已經到達天津,帶隊的是工部右侍郎阮爾詢,現在外請見。”
想到這裡,他不由略微鎮靜,但臉上卻未帶出涓滴憂色,眼下這幾人可都是附和捐納軌製的,稍稍沉吟,他便道:“此議不當,朕既未開恩科,如何能開捐例,難道本未倒置?何況,這捐納軌製之前是利大於弊,然時移勢易,利弊亦非一成穩定,上書房先議議捐納之利弊,然後將其刊在京報上,看看是何反應。”說著他又叮嚀道:“此事儘快見報,恰好以此分離轉移士紳百姓對北方旱情的重視力。”
何謂彙集異途人才,以補科目所不及?異途二字何解?略微思忖,貞武便望向張鵬翮,道:“凡事無益必有弊,捐納亦然,張鵬翮,你對此發起是何觀點?”
說著,他又看向施世綸,問道:“天津何對方能解凍?”
以目前的環境而言,開捐納實是一本萬利,拿出些許官缺套住天下縉名流子,絕大多數賣的僅僅隻是社會職位和身份,並且因為候補的官員冇有薪俸,數量再龐大的候補官員對朝廷也構不成承擔。
康熙明顯是看到開捐納是利大於弊,以是之前才數開捐例,想到這裡,貞武不由悄悄苦笑,康熙一世賢明,這捐納軌製倒是一大敗筆,他怕是做夢也想不到,大清最後就亡在這捐官軌製上。
貞武點了點頭,如此,倒是能夠令上海的沙船早做籌辦了,隻要多量的糧船在天津泊岸,便能有效的遏止糧價因旱情閃現而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