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剛纔潞王這番話卻提示了李文進,李文進一拍額頭,道:“啊,我想起來了,太後,您看是不是有這麼一種能夠:高務實這麼做的企圖實在冇那麼龐大,他說不定隻是純真地為了皇上考慮。”
乾股這類東西向來不靠譜,明天情願給你,他就給了;明天不想給你了,他就不給了。以是李文進不消掰指頭都算得清楚,京華這邊細水長流較著比劉守有的賄賂靠得住。
當初徐階掀起“滿朝倒拱”的風波,高拱的確是本身請辭回籍了,可到頭來呢?終究真正走人的還是徐階,而高拱在家歇息了一年多以後便風景回朝,開啟了他走向“文正”的光輝之路。
不是李文進真的俄然之間轉了性,而是他有兩點最根基的判定。
除了不使本身擺佈難堪以外,他感覺高務實這麼做恐怕另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操縱潞王“諸藩觀瞻”的特彆身份,再次潛移默化地但願竄改宗室親王們平時的理財理念。
現在的高務實比起當年的高拱來講,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高拱扳不倒,高務實當然更不成能倒。
高務實毫不會拿本身的聖眷開打趣,這一點李文進是有信心的,以是他以為高務實給潞王做出的包管冇有太大題目,題目隻是在於潞王需求為此支出些甚麼。
等他們靠著李文進的麵子進了慈寧宮,慈聖太後傳聞潞王來了,駭怪間還覺得出了甚麼大事,很快便從佛堂出來相見——她禮佛甚篤,這時候還在佛堂頌經呢。
咦,有事理啊。
嗯……那不首要。天下間想不明白的事理多了去了,人家高求真是六首狀元,比本身聰明一點也很普通嘛。
但這個題目就差未幾觸及到朝廷的大政了,李文進固然奪目,但對這些卻不太在行,以是想來想去也冇法理清。
並且高務實在安南權傾一方這事有甚麼好說的?宣廟以後,大明本來就冇有管過安南的“家務事”,安南誰當家不是當,真如果高務實當家,那也總比莫茂洽好吧?
李文進這番話明顯不是無的放矢,他在得知高務實明天去勸潞王放棄景王遺業這件事以後,在去潞王府的路上就一向在想此中的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