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張居正默唸了幾句後,對申時行,曾省吾道:“聖上在宮中必是久侯本閣部先去麵聖!”

狠惡的掌聲再次將林延潮的話打斷。

熱淚滾落儒衫,士子們都是邊試淚,邊鼓掌,拭淚後鼓掌,鼓掌後試淚。

一名流子起家有幾分底氣不敷問道:“狀元公,門生有一不明就教,朱子有言,論前後,知為先,行動後;論輕重,知為輕,行動後。”

此何心隱之流劣徒。

如何人與人差異就這麼大呢?

這些士子也就算了,但眼下連扁擔倒了都不識一個一字的官兵,竟也為林延潮學壓佩服。

到底是明心見性,不學而明,還是儒家正統的好學內察自省,以學而知?

王學雖提出知行合一,但又說賢人之理,吾性自足。因而王學各派環繞也要不要\'為學\'爭議。

張居正眉心一動,何心隱就是說瞭如許的話,並且還四周講學,才令他動了殺機。

林延潮答道:“為學,自食其力,皆修身之功。”

林延潮方纔開口道:“聖賢之言片語,意有千萬解,唯有事功方可思辨,躬踐聖賢之意,故而行而後知……”

此論逢迎取巧,很受基層百姓的喜好。但林延潮明白反對這一點,泰州學派這點與孔子學而後仕的主張較著背道而馳了。

也以此奠定了王陽明儒家大宗師的職位。

鼓掌聲頓時響徹長安右門高低。

王陽明將知與行二元,看作一元,這就是知行合一。這一句話如同醍醐灌頂,讓無數人從知行的蒼茫中走出。

周子義眼角有淚花明滅,然後緩緩道,此言非一世之言,言者非一世之人。

林延潮說完,一名流子俄然道:“狀元公所言兼濟百姓,尚可瞭解,但前人有父而莫知其為父,雖有君而莫知其為君,故未有忠孝,亦未有不忠不孝。”

申時行也是為林延潮捏一把汗,這話如果解釋不當,那麼方纔林延潮一番長篇大論可謂前功儘棄。

有甚麼能比與誌同道合之輩一起,為了配公道想而儘力來得更幸運,因為你曉得你不是一小我在進步,這就是吾道不孤!

行而後知,對於當代人很好瞭解,這就是實際出真知,實際是查驗真諦的獨一標準。但對這個期間的士子們,就足以顛覆他們的天下觀了。

“敢問狀元公,何為亡國,何為亡天下?”

林延潮不假思考地答道:“學海無涯,唯有以苦學為舟,為學莫非就不是行嗎?天下之事,無不事功之事,躬踐知之是為行,為學知之亦為行。為學不害人而利己,功也。無學是為無功,無功是為無知,故行動知先……”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