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知府查誌隆是浙江海寧縣人,出身江南馳名的書香世宦之家,國中望族。他是嘉靖三十八年進士,與侯必登、蔡國熙為同大哥友,三人常以清介愛民相砥礪,目無餘子,何況寺人?但既然張鯨來拜,他也不能拒之門外,隻得叮嚀傳請,在二堂歡迎。
這天傍晚,巡江官船在安慶泊岸,從船上走下三個男人。為首的不到四十歲年紀,細高個,乃是南京守備寺人張宏的掌班,身後兩個寺人,是他的侍從。
張鯨一愣,自找台階道:“聞得貴寶地有座護國永昌禪寺,咱趁便來觀賞。”
“喔,本府差點忘了,老公公是來察看江防的。”查誌隆淡淡地說,“本府能夠包管,安慶江防無虞。如有差漏,老公公自可向操江巡撫陳情,請操江巡撫來檄。”
張鯨聽出來了,安慶府文武反麵,張誌學與知府似有積怨。但他是來要錢的,雖對知府失禮不滿,卻還要希冀他出銀子,也就不肯過量參與他們之間的衝突,舉盞道:“喝酒喝酒,明日咱去會會他。”
張誌學天然曉得振武兵變。嘉靖年間,南京兵部尚書張鏊募集了一支禦倭軍隊,由處所健兒構成,謂之振武營。按製,南京軍士有妻室者,月給糧餉一石,無妻室者六鬥。仲春、仲秋兩月,每石米折銀五錢。南京戶部侍郎黃懋官奏革振武營妻室月糧,引發軍士憤懣,繼而發餉拖期,振武營士卒遂鼓譟叛變,殺侍郎黃懋官。守備寺人何和緩魏國公徐鵬舉,許犒賞十萬兩,亂卒乃稍定。南京兵部又出麵撫揖士卒,許複古製月糧及折銀,兵亂乃定。文壇魁首王世貞為此寫過一首詩,謂振武兵變官兵“索飯得脯,索漿得酒”,國人無不知之。
查誌隆打斷張鯨:“既然如此,京中要人建寺,與安慶有何乾係?”
“一家子,曉得振武兵變吧?兵變士卒殺了南京戶部侍郎,最後如何樣?”張鯨鼓勵道,“大不了找幾個看不紮眼的卒子當替罪羊!”
“來人!”查誌隆起家向堂外喚了一聲,叮嚀道,“這位老公公要遊覽永昌寺,差兩個差弁做領導,以儘地主之誼!”說罷,向張鯨一拱手,“請!”
次日用過早餐,張鯨坐上張誌學雇來的肩輿,到間壁的知府衙門投帖。
“嘿嘿嘿,如何能夠嘛!”張鯨難堪一笑,“這個,明府…”
操江巡撫職在江防,可就江防事件節製沿江各府、衛。李邦珍從河南巡撫調任此職,有些心灰意懶,既然守備寺人行牌,他也不肯細問,就收回滾單,知會各府、衛歡迎。可當張鯨下了船,卻不見安慶府官員來接,倒是安慶衛批示張誌學親身帶著排軍赫赫煊煊把張鯨迎到驛館,又設席接待。酒酣耳熱之際,張鯨終究忍不住問:“這安慶知府是甚麼人,架子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