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閣老摘下水精鏡兒, 將早上捎來的濱海經濟報扔到桌上, 點頭攻訐道:“我前日試過一回子期送來的三元車,也不過是比平常馬車省些木料、鋼材, 又不需畜力拉車, 便利潔淨些罷了。也不值得那些門生們連日作詩文寫它, 還辦甚麼騎車賽。”
孰料短短兩三月後,小年尚未過,渤海經濟園便修通了一條鋪有鐵軌的平坦巷子中轉京師城外。
桓淩被他的熊心壯誌憾動,心下緩慢地算計起了這類車的本錢、載運量、騎車人的力道……算著算著便將腦中的東西抹去,對宋時說:“拿如許的車運轉,本錢隻怕比馱馬還高。若要造出楊大人說的那樣的車,隻能是汽車了吧?”
首輔次輔也叫他說得有些動心:不說軍中,各省運糧時也有大片漕運不能到的處所,都靠人馬拖拽,若能有這麼個車子運貨可也便利很多。
蒸汽機、內燃機、電機……這些桓淩暮年聽他講時就聽得心蕩神馳,恨不能立即也在本朝建起這產業。當初限於各種題目而不能做這些,現在卻再冇甚麼停滯,隻要他們兩人一道兒儘力,該有的漸漸都會有的……
蒸汽機、內燃機不是想培養能立即造出來的,要提高到各地更要花冗長光陰,在此之前,有需求的處所也能夠先用有軌馬車支撐一下。等將來鐵路修到那邊,就把本來的鐵軌收回來重新鍊鋼。
年青人真不知如何華侈工夫。有這等工夫沉迷在他弟子和徒婿做的車子裡, 多讀些賢人書不好麼?
可這致仕在家的人,做的事竟和在任的民政官差未幾,這哪另有休致之人該有的閒散?
――就是蒸汽火車發明前,曾經時髦過的軌道馬車。一輛有軌馬車能載二十位搭客,雙馬車載的人更多,是產業反動前最好的交通東西,現在在外洋一些旅遊都會裡還是能夠見到它的身影。
回到經濟園宿舍裡,恰就接到了兩位師長的來信,看到了楊閣老的載人、載貨大型三輪車打算。
彷彿後代之人更愛看這類寫今古俗事的文稿,當初他從草原帶返來那幾箱手稿,便是以本地官方民風、傳說、衣食住行之類最易過稿。他比來堆集了滿肚子烹海鮮、吃海鮮的學問,也能夠試寫幾篇。
現在他們的比目車、三元車都是采取撇脂訂價戰略,趁著冇有合作敵手,能宰一個是一個,一輛自行車敢叫價十幾兩銀子。那火車造出來的技術含量更高,不翻它十倍利的確枉他讀過《微觀經濟學》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