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鄒忌諷齊王納諫,今便有桓淩諷鄭皇納諫。

便利起見,兩人奏摺上都祭出了儒家最不能回絕的來由——忠孝。

如許的辯才化成文章,寫出的彈章,想劾誰劾不倒?

他們還盼著太子替他們做主,可太子就隻冷靜聽著,不肯替外祖昭雪。且本來該是他們當中一員的東宮李良娣之父李僉憲竟叛變他們,跟隨桓淩遞上了請辭摺子——連內容都抄他很多,隻差了冇攀扯外戚罷了!

聖上安撫他們再多,也比不得這樁婚事中流暴露的情意:現在在朝的外戚還不至於立即上馬,可聖心已被桓淩、李勉的辭表及浩繁言官的彈章勸動,要開端壓抑外戚了。而太子那邊……本就是太子妃嬪的親長先去官,太子的有為便是支撐。

他神采果斷,跪在殿頭深深叩首,新泰帝也被他這誌氣打動,讚成道:“好,不愧是朕的大將軍王!我兒既有如此誌向,朕便從你的心願,將豐城作你的藩地,許你從從京中帶一鎮兵馬戍衛,再往漢中遴選門生、工匠重修此城。”

但在翰林、都察二院中,卻有兩個本該與同僚普通忙著草擬聖旨、監察百官的人悄悄地放鬆了對本身的要求,不但不加班加點投入事情,反而提交上了兩封請辭的摺子。

李閣老一心請辭,呂首輔、張次輔卻怎能看著他致仕,輪番勸他:“我們大鄭夙來從四品以上人家選秀女,照此看來,滿朝皆是外戚,莫非大家都要去官了?那朝廷另有甚麼人可用?此事須得緩緩圖之。”

這些或真或假的外戚便舉起為馬尚書的大旗,或遞帖子,或劈麵攔人,拿著那些援引馬尚書為例的彈章向太子告狀:這群禦史隻為沽名釣譽,全不諒解太子的難處!他們不想想他們一再彈劾馬尚書,惹得聖上想起舊惡,遷怒太子又當如何?

當今聖上真是心胸百姓的明君!

聖上都把宋三元指給太子了,清楚是要重用的意義,何至為個早幾年就鬨得天下皆知的婚事罰他?若真是嫌棄了他,還能許他領著朝廷薪俸冠帶閒住?

不但太子良娣之父請辭,過未幾久,李閣老亦上了一道自請致仕的摺子。

若未幾加束縛,使皇親國戚都如他這般無功而受升賞,難道將有“世胄躡高位,漂亮沉下僚”之危?

豐城是遼國所建,地處大青山腳下,西連河套,南臨黃河,有千裡膏壤,宜耕宜牧。豐城之“豐”也可算嘉號,齊王要在草原上選封藩之地,這城恰是可貴合適的處所。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