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宮中也是在賢妃膝下,不是正宮皇後膝下。

而宋時上任後第一年便獻了嘉禾瑞麥,第二年又將種嘉穀之法傳遍府治。三年考滿之際, 不但他們漢中府繳清了三年足額的賦稅, 更連周遭諸府、陝西鎮、榆林鎮等軍鎮都受惠於其肥料,解抵京中的稅銀依時足額,給戶部減緩了多少困難。

他們漢中傳聞管這體例叫“勞改”,強令這些曾犯過罪的人做工贍養己身,叫他們改掉奸惡之性,倒是個一舉兩得的體例。歸正做工也給工銀,這些人不肯種田,就在工坊乾上幾十年,到老來做不得惡,又有銀錢養身,也算得個善終。

戶部諸官恨不能直接把他的考成評作“上上”,工部就更不必說了。處所官任內該修的水利、橋梁、官道、窯治、各色礦場,漢中府比起原額翻了何止數倍。

他搖了點頭,歎道:“我身在禮部,總不能見賢臣遺於野,我們也上一道本章,替宋大人敘功。”

宋時這麼小我才,如果受他兄長連累而淪落邊關,也是有些可惜了。不過他如許的成績竟還耽在漢中,不也就證明他大哥並不似世人想的那樣有複寵之望麼?

正在禮部擔負重擔的齊王殿下向來體貼宋時,最見不得這等賢達明珠蒙塵,暗裡與表兄魏國公世子議道:“莫非父皇是不想讓我皇兄的人回京了?吏部天官但是宋三元的座師,不成能他壓著自家弟子不準還京啊……”

每年官員考滿, 必然要將任內事蹟功業集結成文冊,呈送各部查對, 然後纔會遞入內閣, 呈禦前裁斷。張閣老叮嚀考功司將那份事蹟冊存檔時,六部高低都已經傳遍了宋時考滿庶績:

現在他三弟靠著師法宋時髦起了產業園,賺了些銀子,養了些衣食無著的窮戶,在京中的名譽日隆,在朝臣間也能被稱一聲“賢王”……

如果父皇許召回宋時,便是他保舉之功;如果不召,他也有識才之名,又能得宋時的感激、坐收天下士子之心,何樂而不為?

張閣老隻歎了一聲,暫未答話,他身後班中俄然走出了兵部王尚書,上前來躬身施禮,迎著兩位皇子的諦視,從袖中取出了一封文書:“啟奏陛下,此乃軍中之事,臣願答。臣聞漢中知府宋時試製精煉石油時煉出了能於陣前禦敵的佳物,此物是京中調派諸官回程後才製得的,無人可領受,故此臣請萬歲許他在任上多留幾年。”

卻不知吏部為何壓下他的檔案不放?

陝西省各地任上若都是這般賢達,他們還愁國庫空虛,下屬催逼叱罵麼!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