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淩老終究有個藉口擱下筆,歎了一聲“他走得倒快”,便將桌上殘稿扔進屋角燒水的風爐裡,起家向門外走去。
桓淩含笑答道:“那可多謝伯父了。伯父放心,我那大伯脾氣渾厚,和伯父普通是個和藹、好交友的人。祖父年青時本也不慕榮利、好提攜後輩的,隻是年紀大了,又經暮年喪子之痛,改了些脾氣……”
都察院不知派何人來查,但楊榮倒是個又有手腕又狠心的,若叫他查,必然要查出足以將他掀下兵部尚書之位的東西不成!
他自接著聖旨,便給來傳旨的首級寺人塞了銀子,請他幫本身多說幾句好話, 又欲到禦前劈麵申述,可那寺人這回卻不敢收他的銀子,隻看在周王麵子上簡樸說了一句“陛下大怒”。
他本身都冇想到這一本上去,聖上竟不讓馬尚書自辯,不等朝上言官吵個三五回便下了裁斷,還如此倔強地要一查到底。
那門子好說歹說地勸動了桓大爺,派些仆人往阜成門、西直門攔人,卻安知桓淩人已在宋家,向宋舉人與宋家兄弟借銀子、借衣裳,底子冇籌算回自家清算行裝。
桓淩深施一禮,說道:“我曉得時官兒考取三元,名重當世,有很多人家求他做半子。但我有一樁好姻緣要說與時官兒,非論成與不成,可否請宋伯伯與兄長們容我幾個月,等我返來再給時官兒做親?”
他想起此事也深覺不安,立即命人去都察院尋他孫子,讓他到家後立即來見――不,不等到家,立即到翰林院來見!
宋舉人從未見他求過人,拍著胸脯說:“我們叔侄情分也不差於親生,你儘管說,何必提‘擔待’二字。”
桓閣老下午才方纔過來跟他告罪, 還說要措置好此事, 今後管束後輩, 不令他難堪……這就是他管束後輩的成果?
解鈴還須繫鈴人,起碼要先問到他在禦前是如何奏對的,怎會令天子如此氣憤。
若非他父親早亡,伯父又是三甲出身,後輩們當時又看不出前程如何,祖父也不會急得改了脾氣,如此看重權勢。
那門子唯唯諾諾地說:“小的去到都察院尋桓大人時,聽他那邊同僚說的他去了翰林院,又聽老先生要在翰林院見他,便急著先報與老先生……誰知桓大人竟已走了。”
馬尚書年紀雖長, 氣性卻還不小,長臂一揮,便摔結案上一片書牘。擺佈侍郎楊榮、王驥與四部主事皆站在堂下勸本兵大人熄怒, 先想想如安在都察院來之前先行查處這些人, 到陛上麵前另有話可分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