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又一支蒙古商隊趕著十幾輛馬車,慢悠悠地向懷遠關門走來。這支商隊的頭頭哈斯巴根卻早已在關門處等待,他已經在瀋陽城住了一個多月,幾近每天與守城的正白旗士卒打交道,都混得很熟絡了。
不過自從皇太極“即位”今後,出於對漢人的不信賴,對漢人行商的辦理加強了很多。最短長的一條就是漢人行商不準進瀋陽城,隻能在城外把米茶等貨色低價賣給蒙前人,再由蒙前人運進城來轉賣。這等因而把利潤從漢人行商那邊砍掉一塊,白送給蒙前人,算是對蒙古各部歸順滿清的嘉獎。
本書來自/book/html
這道關牆不但起到防備感化,還大大拓展了瀋陽城的麵積,使瀋陽超越遼陽,成為遼東地區最大的城池。內城南有德勝門天佑門,東有撫近門內治門,西有懷遠門外攘門,北有福勝門地載門。外關亦有八門,與之一一對應,稱為“關門”。
但是在瀋陽,一石江南米,能夠賣到紋銀二十兩以上!為了賺取暴利,這些販子就昧著知己,把糧食賣給本身國度的仇敵。仇敵吃飽了今後,反過來再殺漢人搶漢人,用搶來的銀子持續向他們買米。對這些人來講,隻要本身賺大錢就行,彆人的死活,與他何乾?歸正滿人有求於他們,搶誰殺誰也不會對他們脫手的。
對此漢人行商當然不肯意,但這是滿清的地盤,人家說了算,又能如何?幸虧這幫蒙古倒爺也不算太狠,普通還是會讓漢人行商賺大頭。實在這就是蒙前人的奪目之處,如果真把漢人擠兌得不來了,他們也就賺不到銀子了。歸正轉運一下也費不了多大的事,這類躺著贏利的活,自是吸引了大量的蒙前人處置這類謀生。
對此努爾哈赤解釋說:“瀋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瀋陽渾河通蘇蘇河,於蘇蘇河泉源處砍木,逆流而下,材木不成勝用,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但實在他真正擔憂的是,遼陽距當時明軍重兵駐守的廣寧很近,努爾哈赤固然屢勝明軍,但對明朝這個龐然大物還是很顧忌的。
與中原的很多都會一樣,瀋陽也是一座有著悠長汗青的古城,早在春秋期間,燕國就曾在此地建城開辟。唐朝改稱沈洲,蒙元期間又重修土城,因在瀋水之北,遂改稱“瀋陽”。明太祖擯除蒙元光複遼東後,在瀋陽設“瀋陽中衛”,築城屯兵,是遼東地區的軍事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