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五世達喇嘛洛桑嘉措建立了噶丹頗章政權,拉薩再度成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間。1645年,他開端重修布達拉宮,三年後完工,是為白宮。1653年,五世達來入住宮中。從這時起,曆代達喇嘛都居住在這裡,嚴峻的宗教和政治典禮也都在這裡停止,布達拉宮由此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間。五世達來歸天後,為安設靈塔,宮廷總管第巴・桑結嘉措持續擴建宮殿,構成紅宮。在紅宮修建時,除了本地工匠,清當局和尼泊爾當局也都派出匠師參與,每天的施工者多達7700餘人。全部布達拉宮到1693年根基完工,統共用時48年,耗資約白銀213萬兩。
7世紀初,鬆讚乾布同一各部,定都邏些(今拉薩),建立吐蕃仆從製政權。641年,他與唐王朝聯婚,為迎娶文成公主,在瑪布日山上修建了宮殿。因為鬆讚乾布把觀世音菩薩(人間安閒佛)作為本身的本尊佛,以是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定名,稱作“布達拉宮”。當時的布達拉宮有大鬥室屋一千間,但是在赤鬆德讚統治期間遭受雷火燒燬了一部分。厥後在吐蕃王朝滅亡時,宮殿也幾近全數被毀,隻留下了兩座佛堂倖免於烽火。而後跟著西藏的政治中間移至薩迦,布達拉宮也一向處於破敗當中。
紅宮中的法王殿(曲結哲布)和聖者殿(帕*拉康)相傳都是吐蕃期間遺留下來的修建。法王殿正處在布達拉宮的中心位置,它的上麵就是瑪布日山的山尖。傳聞這裡曾經是鬆讚乾布的靜修之所,現供奉著鬆讚乾布、赤尊公主、文成公主以及大臣們的泥像。聖者殿供奉鬆讚乾布的主尊佛――一尊由檀香木天然構成的觀世音菩薩像。紅宮的屋頂平台上充滿各靈塔殿的金頂,全數是單簷歇山式,以木製鬥拱承托外簷,上覆鎏金銅瓦。頂端立一大二小的三座寶塔,金光燦燦,煞是刺眼。屋頂核心的女牆用一種深紫紅色的灌木壘砌而成,外綴各種金飾,牆頂立有龐大的鎏金寶幢和紅色經幡,表現出激烈的藏式氣勢。
重修布宮五世達來秘不發喪13年:“吐蕃王朝滅亡以後,陳腐的宮堡也大部分毀於烽火,加上雷擊等天然災害,布達拉宮的範圍日趨縮小,乃至一度被歸入da昭寺,作為其分支機構停止辦理。現在的布達拉宮隻尚存有當時的法王洞和帕*拉康。”據體味,位於紅宮第12層的法王洞為鬆讚乾布當年的修行洞,洞內另有吐蕃期間的遺物,如爐灶、石鍋、石臼等。頂層的帕*拉康也叫觀音殿,門楣上有塊大匾,上書“福田妙果”4字,為清同治天子禦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