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後漢書·百官一》太尉條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課,歲儘即奏其殿最而行獎懲。”
漢魏期間,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是以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類名號並無必然,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乾係,是以稱為雜號將軍。臨事設置,事畢即撤。如驍騎、樓船、材官、伏波、貳師、度遼、龍驤等,或以所領軍隊(如驍騎、材官),或因推行的任務(如李廣利攻貳師城)。唯度遼將軍因南匈奴所部時有內鬨,自永平八年(65年)後常設。漢末今後,開端呈現四征、四鎮、四平、四安等重號將軍。
三公
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加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之上。東漢光武帝又廢大司馬為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天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減弱三公的權力,厥後三公幾近無實權隻是名譽的意味。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以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三國期間,各國在三公以外另設大司馬,普通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曹休、曹真;蜀漢的的大司馬蔣琬;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普通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丁奉、呂岱、陸抗、施績、朱然。
太尉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馬官,賣力全**官的考覈,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天子,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根據,當時有大司馬吳漢。
東漢九卿均於官稱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以外,東漢九卿與西漢分歧者另有:1、光祿勳除西漢的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以外,增置東中郎將、北中郎將、西中郎將、南中郎將。2、少府尚書改稱尚書檯,由西漢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成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增三公曹,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尚書檯增設擺佈丞二人,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諸曹各三人,事件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書檯構造較西漢尚書要首要、龐大的多。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著名經師為之,以鼓吹經術治國的理念。實在不過是政治花瓶罷了。天子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以是常常要為很小的不對承擔非常嚴峻的任務,以示高節。比方:宋弘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覈上黨太守無所根據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辯失禮,而伏湛冇有上奏此事,免官。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峻厲、刻薄,韓歆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歸鄉裡,與其子皆他殺。(全筆墨小說更新最快)以後,歐陽歙、戴涉接踵任大司徒,了局都是論罪下獄、被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