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相視一眼,隨後恭敬地對劉慶表示,中尉之言極有事理,但是,兩人也委宛地表示,他們不敢妄測大將軍的設法,更不敢妄測天子的設法!
――更關頭的是霍光究竟是甚麼態度!
劉慶又急又惱,卻也無可何如,隻能拍案斥退三人:“還國再議!”(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岸,章節更多,支撐作者,支撐正版瀏覽!)(未完待續。)
劉慶長歎了一口氣,彷彿有些累了,重新坐了下來。
劉慶沉默以對。
――這是讓劉慶少妄圖與本身無關的事情!
――現在,諸侯王國中,二千石的官吏隻剩下太傅、內史、中尉與相四個!內史治民,不便輕離,諸侯王更不便靠近,是以,劉慶此番來朝,並冇有帶內史前來。
――他們本覺得劉慶是少年心性,迷戀長安繁華,再加上朝中並未催促,也就冇有勸諫,現在看來……他們這位大王……彷彿是另有籌算啊……
河間太傅與劉慶君臣多年,又有師生之誼,兩人比其彆人更靠近一些,是以,見劉慶這般孔殷,太傅便直接問了出口:“大王初度來朝,今已辭返國,漢律雖嚴,亦容大王安閒出發。”
劉慶無法地看了中尉一眼,不曉得該說甚麼纔好了!
――高天子初置諸侯王時,諸侯王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百姓,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經曆過八國之亂,孝景天子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複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禦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孝武天子太初元年,改漢內史為京光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勳,故王國仍舊。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聽到“侯史吳”這三個字,河間傅、相、中尉同時變了神采――這幾日,長安城中,被議論最多的事情就是這個案子。
“卿等所言甚是。”劉慶漸漸地說著,幾近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從牙縫間擠出來,不過,畢竟是承認了。
――這對以鄂邑長公主女孫為王後的河間王來講,絕對不是甚麼好動靜!
劉慶點頭。
――曆經孝景天子與孝武天子兩朝的決計按捺,諸侯王的權力與諸侯王國的獨立性都急劇萎縮。
君臣四人沉默了好久,最後,還是河間中尉開口:“大將軍重法,法無株及子婿之條。大王更非燕王,天漢四年方嗣王,至今不及二十載,又是幼年為王,諸事不得自專。漢豈會憂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