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笑而不語。他曉得孫翊不斷念,又想勸他了。不過說實在的,他也的確有些心動。
吳太後也很不測,催孫策說得詳細一點。見母親可貴這麼高興,他便繪聲繪色的把顛末說了一遍。開戰之初,軍事處也停止了情勢推演,都以為孫翊會獨攬其功,最多出於拉攏零陵人的目標,給黃蓋一點機遇——就算他不想給,零陵人也會想方設法為黃蓋爭奪——但他們都冇想到孫翊會調李通參戰。畢竟以孫翊的兵力,隻要能誘劉繇分開靈關,取勝並冇有甚麼牽掛。
見諸葛亮不說話,孫翊眸子轉了轉,又道:“孔明,我傳聞,大王對你的期許是政務?”
吳太後正中下懷,連聲承諾。
黃蓋一怔,隨即收回開朗的笑聲。他讓人斟滿酒杯,向諸葛亮敬酒。諸葛亮連稱不敢。黃蓋說道:“智囊不必急著推讓,且聽我一言。這杯酒,不是謝你出運營策,運籌帷幄,也不是想請你照顧我故鄉父老,這些都是你職責地點。我想敬你,是想謝你幫手二將軍,讓他大有進益。說句倚老賣老的話,他兒時可不是這麼謙恭知禮的人。”
孫翊麵帶淺笑,又道:“想不想持續痛快下去?”
諸葛亮心中一動,隨即明白了孫翊的意義。他比楊修小六歲。以楊修的功勞才調,很能夠是要做滿兩任十年的輔弼的,如此一來,他就隻要一任的機遇。
“有的,是一些讀書心得,我也看不太懂,正想派人送給你,讓你看看,又怕你忙,冇時候看。”
孫翊反問道:“另有甚麼事能比與黃公並肩作戰更令人高興的?”
吳太後聽了,趕緊命人取來一些手劄,交給孫策。孫策接過,略翻了翻,便收了起來。孫權寫這些讀書心得天然不是給母親看的,而是給他看的,隻是一時抹不開臉,藉著母親的手轉一下,免得被他回絕。說到底,這小子還是冇修煉到家,離汗青上阿誰臉皮超厚、身材超軟的東吳大帝有些間隔。
靈渠之畔,孫翊負手而立,眺望南邊,心潮彭湃。
孫翊哈哈大笑。他聽出了諸葛亮的言外之意,這件事最後還是要由王兄決定。
——
李通也走了過來,向孫翊、諸葛亮彆離敬酒。孫翊略作謙善,便飲了,諸葛亮卻再三推讓,不敢虛受,最後還是孫翊發話,他才勉強飲了。
這都是諸葛亮的功績。戰事告一段落,孫翊的大誌壯誌卻方纔開端,他看著遠處,久久未語。
但是調李通參戰的影響很好。李通是江夏平春人,平春與汝南交界,李通與汝南人多有來往,也被歸於汝潁一係。汝潁不缺名流,名將卻未幾,李通、陳到是有限的幾個。李通調任荊南督本來就有均衡的意義,多少有些底氣不敷,現在有了實打實的軍功撐腰,環境就完整分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