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欣然承諾。他明天到郡學來就是給陸康和吳郡郡書院麵子。不管如何說,吳郡是他的本郡,也是江東的都會,是他的根底地點,該當有所照顧。
孫策也很吃驚。趙嬰講一堂課能得萬錢?“都是甚麼人請他講課,脫手這麼豪闊?”
顧劭衡量了很久,如有所思。“大王之意,莫非是說義亦當如利,分公私大小?”
顧劭心中忐忑。孫策特地提到吳郡顧氏家大業大,是偶然之言,還是彆有所指?不過他很快沉著下來,反問道:“依大王之見,則公利、大利反為不義,私利、小利反為義?”
孫策忍俊不笑。江東後輩現在很狂啊,的確是目無餘子。這還是看在王後出自汝南袁氏的份上,要不然罵的就不但是河北人,豫州人也要躺槍。
“那你可知孤為甚麼不砍你?”
顧劭強笑道:“如果如此,小子可就不敢說話了。誰不曉得大王技藝出眾,天下無敵?”
顧劭笑道:“大王所言甚是。”他昂首看看孫策,又道:“久聞大王明辨是非,不以權勢迫人,本日一見,公然如此。有明君如此,乃我等之幸,天下之幸。”
顧劭倒是安然,脫口而出。“利為本。人非利不存,家非利不興,國非利不強。”
孫策慷慨激昂地說,尊師重道並不是對前賢亦步亦趨,而是站在前賢的根本上,有新的發明,勇於見前賢所未見,言前賢所未言,將前賢的思惟、學說去蕪存菁,發揚光大。隻要如此,將來我們走出去的時候,才氣走得更遠,更穩。我們不是撻伐,而是傳播文明。就像我們的巨型拋石機一樣,那不但僅是一件能力龐大的兵器,更是文明和聰明的意味。
“本來看過一些,瞭解不深。前次陸遜返鄉探親,提及浚儀和定陶兩戰中的數理應用,老臣有些震驚。現在百業俱興,一日千裡,離不開數理的幫忙。身為郡學祭酒,總不能一竅不通。說到這件事,恰好有件事,還要大王出麵調和。”
孫策笑笑,再次擺手,表示世人溫馨。“既然是坐而論道,天然要以理服人,起而行道則不然,那還是要看誰的拳頭硬,誰的刀快。以是說,要想與人坐而論道,起首要有行道的本領。不然對方一言分歧,拔刀就砍,連命都保不住,還論甚麼道?”
“天然是……大王仁慈。”
“呃……畢生難忘。”顧劭細心想了想,也感覺孫策此舉固然輕浮,卻能義利一體講解得很直白。“依大王之言,則義利本一體,合於義者必無益,無益者必合於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