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衍是本地人,當仁不讓的擔起了尋覓質料的重擔,他帶著人走遍了周遭百裡,隻看到成片成片的麥田,卻冇看到了合適的木料,彆說四周山坡上,就連通衢旁的樹都被人砍了,茬口還是新的,應當是新砍的。荀衍一探聽才曉得,這是方纔到任的屯田都尉呂蒙、蔣欽乾的功德,他們年前到任,第一道號令就是賞格伐樹,直徑一尺,長一丈以上的樹都要,按分歧的規格設定分歧的代價,一手交樹,一手交錢,幾近四周的百姓聞風而動,幾天之間就將四周的大樹砍個精光,反應慢一點的都冇趕上。
麹義一聽就動心了。南陽軍器已經成了佳構的代名詞,很多人都花重金求購,卻很難到手,就算買到也是幾件幾十件,冇法滿足大量設備的要求。麹義所領都是韓馥舊部,不受袁紹待見,更冇機遇打仗這些上等軍器。如果能結合黃琬擊敗黃忠,起碼能分到幾百套設備,那但是一筆橫財,足以鼓勵士氣。
兵貴勝,不貴久,麹義不是來圍城的,如果不能在收麥之前擊破這些縣城,一旦孫策率主力趕來,他們就會晤臨被夾攻的傷害。不能篡奪內裡的存糧,他照顧的糧食不敷以支撐到收麥,必須另想他法。
麹義很無法。從曉得荀衍為副將的那一刻起,他就曉得會有這個成果。
孫堅運營了幾個月的浚儀城,又有精兵萬餘,糧械充沛,袁紹攻城支出的代價將非常驚人,這恰是大量耗損袁紹兵力的好機遇,比兩邊隔著城牆互望無益。攻城不下,傷亡又大,比圍而不攻更輕易傷害士氣,還能讓袁紹有力分兵襲擾周邊郡縣。
荀衍給麹義出了一個主張,移兵西向,與黃琬合兵,共擊來聲援的黃忠。黃忠是孫策最早收用的部將,所領皆是南陽精銳,設備非常好,戰役力也很強,估計黃琬不是他的敵手。我們前去助陣,兩軍聯手,近六萬人,特彆是有五千精騎,擊敗黃忠的能夠性大增,擊敗黃忠後,能夠用緝獲的軍器設備軍隊,晉升戰役力。
荀衍氣得無話可說,也記著了呂蒙、蔣欽這兩個名字。
袁紹接到這封信,氣得暴跳如雷。倒不美滿是因為孫堅的挑釁,敵我兩邊,相互熱誠是很普通的事,激憤他的是朝廷封賞孫氏父子。早不封,晚不封,恰好這時候封,豈不是向天下人表白孫氏父子是忠臣,而他是逆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