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這些渠道中,通濟渠和永濟渠是這條南北大運河中最長最首要的兩段,它們以洛陽為起點,成扇形向東南和東北伸開。洛陽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操縱這一東低西高、天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性,開鑿時既能夠節流人力和物力,飛行時又便於船隻順利通過。特彆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操縱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包管。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如許好地操縱天然前提,證明當時水利科學技術已有很高的程度。開鑿這兩條最長的渠道,前後用了六年的時候。如許就完成了大運河的全數工程。隋朝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它貫穿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運河水麵寬30―70米,長約2700多千米,是天下上最巨大的工程之一。
三是疏浚直通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運河的汗青非常悠長。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姑蘇市)為中間,鑿了很多條運河,此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野生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這條河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停止過多次整治,到了楊廣時又命令作進一步疏浚。《資治通鑒》卷一八一記錄:“大業六年冬十仲春,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裡,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夏禹曾大會諸侯於會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東海。
上麵詳細先容一下楊廣構築大運河的幾項首要工程:
二就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濟渠。楊廣在巡查北方後便決定在黃河以北再開一條運河,即永濟渠。以是在北巡迴到洛陽後與大業四年(608),“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永濟渠也可分為兩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經今新鄉、汲縣、滑縣、內黃(以上屬河南省)、魏縣、大名、館陶、臨西、清河(以上屬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屬山東)、吳橋、東光、南皮、滄縣、青縣(以上屬河北),抵明天津市;北段自明天津折向西北,經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達到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兩段都是當年完成。永濟渠與通濟渠一樣,也是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據載全長1900多裡。深度多少,雖不見筆墨,但大抵上說,與通濟渠相稱,因為它也是一條可通龍舟的運河。在大業七年(611年),楊廣自江都乘龍舟沿運河北上,帶著船隊和人馬,水陸兼程,最後到達涿郡。全程4000多裡,僅用了50多天,足見其通航才氣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