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年:《古文獻學四講》,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
終究任務:學術思惟史和文明史的清算
1、甲骨文獻
思慮題:筆墨是記錄說話的標記,中國方言浩繁,為甚麼中國筆墨倒是同一的?
形製
文獻的傳播
東漢鄭玄《論語注》:“獻,賢也。孔子言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纔不敷故也。”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貴重財產
廣義:就是凡是所講的古籍,普通而言是指辛亥反動之前的謄寫、出版的圖書,但這個下限是粗線條的,出於保管和操縱的需求,民國期間出版的線裝圖書凡是可算在內。
文獻學的諸觀點
在陝西岐山、扶風縣的周原遺址上發明甲骨文,與殷墟甲骨氣勢不異,總計出土西周甲骨7000餘片,在可辨識的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稱呼。
文獻的整序與典藏
圖書館學:文獻是統統知識的載體。
導言
第二講:文獻的載體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總序》
文獻本體的實證研討
第一階段
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文與獻的乾係
藏書史研討:
甲骨文的辨識與發掘
思慮題:殷商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陳腐筆墨,但是在它被髮明、熟諳卻在清末。甚麼啟事使其在地下長達數千年不被人發明?
處理文獻內容的可靠性題目:版本、訂正
範例
文獻學:“明清之交各大師,大率都正視史學——或廣義的史學,即文獻學。”——梁啟超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諜報學、檔案學卷):記錄有知識和資訊的統統載體。
第一階段:文,文籍,指書麵質料;獻,賢人,或指賢人的口述質料。
3、中國近百年來的甲骨學研討
先秦:“文獻——檔案史料”觀點的構成
天下汗青上有過量樣儲存記錄文獻的載體。
各個汗青期間藏書的特性、範圍,有代表性的藏書家的研討,藏書與社會政治、經濟、文明各方麵的乾係等。
體裁
跟著中國考古學的生長,1928年,民國當局建立的中心研討院支撐殷墟甲骨發掘,由從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畢業的李濟先生和董作賓先生主持。
2、甲骨文與商周汗青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