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現在宮中這位寵妃,常常藉著皇上的恩典而僭越,禮節僅次於天子。如果陛下因貪愛情愛而立她為皇後,使身份寒微的人突然權貴,那麼我擔憂後代會呈現高低失序,法紀廢墜的局麵。建國就不遵守法度,動亂不就會由上而起麼?”[12]
賢後建國
郭女王(184年-235年)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繼位,封郭氏為夫人。同年,曹丕即位,是為魏文帝。始置貴嬪一名,晉封郭氏,讓她位居六宮之首。[7-8]
立郭貴嬪為後。中郎棧潛上疏反對,在奏書中說:“當代帝王們管理天下,不但離不開文武百官的忠心幫手,也離不開賢惠的後妃大力互助。可否措置好這二者的乾係,能夠說決定著一個王朝的興衰存亡。故而太古期間黃帝迎娶西陵氏之女嫘祖,堯帝二女娥皇、女英下嫁虞舜,都以賢明有德而著稱,成為流芳千古的嘉話。而夏桀亡國狼狽逃往南巢,其禍端正在於寵幸妹喜,不修朝政;商紂王以炮烙剖心等酷刑對待臣下,目標也不過是媚諂於妲己的歡心。是以向來賢明的君主都格外慎重對待冊立德配皇後這件大事,老是活著族朱門之家挑選知書達禮的淑女,來統領六宮,虔誠地祭奠宗廟,暗修教養之功。《易經》中說‘家道正而天下定’,這由小到大、由內及外的事理,恰是先王們所規定的法典啊!齊桓公在葵丘接管爵位時,也特彆申明,不能讓妾成為老婆。
郭女王(184年-235年)
冊立中宮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為世子,郭夫人的弟弟任曲周縣吏,併吞官府布匹,按法應行極刑。當時曹操在譙縣未歸,掌管此案的人是魏郡西部都尉鮑勳,留守鄴城的曹丕因而多次親寫手劄,要求他暗裡赦免內弟。但鮑勳不敢放縱,仍將統統罪證上呈朝廷。曹丕是以對鮑勳甚為痛恨,敕射中尉參奏將其奪職。[6]
黃初二年(221年),平原王曹叡的母親甄夫人,在文帝舉宮遷往洛陽後,被留鄴宮,透露恨言。文帝遣使將其賜死,這是因郭貴嬪受寵而至。[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