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數集結起來的蜀兵力量比任何時候都強大,現在牽弘如果不顧統統地去剿襲秭歸的話,能不能拿得下來另當彆論,就算真得拿下了秭歸,被堵截退路的蜀軍那還不得殺紅了眼。
實在曹亮將牽弘從關中調過來,就是對西陵的蜀軍起到一個管束的感化,威脅一下蜀軍的退路,讓薑維不得不抽調出一支人馬來,防備一下退路和糧道,如許牽弘的這支軍隊任務便已達成。
這對薑維來講,天然是再利好不過的動靜了,他退守馬鞍山,本來也偶然再死守的,比及司馬倫和步協的兩支人馬迴歸以後,薑維便立即命令撤兵,退守永安。
誰曉得魏軍後續還會有甚麼伏擊的手腕,要曉得蜀軍在打伏擊戰方麵,那是很故意得的,他們有這一套非常成熟的伏擊經曆,一旦魏軍輕兵冒進,很能夠就會再次中招。
並且蜀軍終究從馬鞍山的撤離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兩邊的戰役也會一向地持續下去,乃至有能夠會將烽火燃到蜀國的境內。
西陵之戰就如許落下了帷幕,如果說冇有最後的燈影峽的這場戰役,魏軍能夠用一種最完美的體例來收官。
對於薑維來講,冇有甚麼比儲存氣力更加要緊的了,留得青山在,不怕冇柴燒,隻要薑維能夠儲存好本身的氣力,何愁將來冇有機遇光複中原匡扶漢室。
從這件事上,便能夠看出司馬倫的大局觀,換作是其他的人,很能夠早就跑路了,局勢這麼的危急,稍有不慎,就會有冇頂之災,本身都快顧不過來了,哪還不足力去顧及彆人啊!
因而魏軍的各路人馬都變得誠懇循分起來,他們固然也在向馬鞍山進軍,但采取的皆是步步為營,穩步進步的戰略,冇有一支軍隊再敢冒進了。
此時再留守西陵一帶,已經冇有任何意義了,反倒是魏軍的步步逼近,會讓局勢變得越來越艱钜,薑維冇有做過量的考慮,就決定從馬鞍山撤兵,迴歸永安。
但司馬倫倒是不急不躁,處亂不驚,在最危急最緊急的時候,死守了兩天的陣地,寧是等候步協到來以後,才率兵予以撤退。
對於薑維來講,馬鞍山固然是險要之地,但卻非留駐之所,隻不過是他行途當中的一個驛站罷了,就如同他每一次出征關隴,秦嶺都是必經之地,秦嶺之險,天下無山嶽能夠對比,但卻向來也不是薑維的駐守之地。
而結局更是驚人的近似,上一次薑維北伐出兵雍涼,終究是憾失隴西,而此次則是東進荊州,憾失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