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將軍,我如何感覺,陛下彷彿更信賴我們這些漢軍呢?」「你為何感覺?」
有將士在李曾伯身邊點了火堆。
「你來。」
「那一點兵馬?」史杠道:「那你帶一百人進入山穀,將李曾伯的人頭帶給我。」
李曾伯說著,又感喟了一聲。
李曾伯搖了點頭,將這些悲觀的念想遣散。
從大武口往南行便是賀蘭口,俗稱「豁了口」,山口中風景幽雅,順著結了一層冰的泉水向西,可見奇峰疊障。
史杠實在也想不明白,遂淡淡道:「曉得有多少以為李瑕不成能勝的人最後死掉了嗎?」
李曾伯恍若未覺,取出一支細筆,在這張輿圖上添了幾筆。
末端,李曾伯呢喃著那一句「莫嫌昔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勞」,冇有再解釋。
廉希憲之以是派快馬遞迴元軍東歸線路,便是想提示李曾伯派兵禁止,哪怕小挫元軍也好。隻是當時誰都冇有預感到忽必烈會親征,更冇預感到李瑕會親身去攻忙哥剌。
「小人明白,又不太明白。」
追,一時半會也追不上。等追上了,或許唐軍已經餓死、凍死了。更何況一個七十歲的老頭,能在冰天雪地裡捱多久。」
「數千將士喪生,這無用的老廢料還未死。「他低聲這般自語了一句,寂然摔坐在山泉邊。
李曾伯雖是元帥,卻冇有因這維吾爾士卒的打攪而感到冒昧,歎道:「就像是你們那的歌。」
反而是冰麵映出了他的倒影,讓他感到一股仇恨。
艾山便問道:「李元帥能教我這首詩嗎?」「好。」
因為輿圖上另有兩個箭頭,一個是從阿勒泰山向北,邊上的小字寫著「海都出兵哈拉和林」,另一個箭頭則是從阿裡麻亞向東,寫的是「兀魯忽乃率兵三萬追擊脫忽」。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忽聽到李曾伯念著甚麼,艾山不由走近了些,問道:「李元帥,如何了?」「睡不著啊,看著這賀蘭山,想到了一首唐詩。」
行軍至沙頭坡,肯定興慶府不成守,當即守青銅峽,並請李曾伯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