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思政殿。
“大王,臣感覺明廷此舉包藏禍心,我們不成不防呀。”見李裪皺著眉頭墮入了深思中,李稷微微一躬身,憂心忡忡地提示道。
魏義固然是內廷內廷禦用監從四品的左少監,但他並不是明人,而是與曾經給永樂帝出使朝鮮國的大寺人黃儼一樣,本來都是朝鮮國的百姓,厥後被黃儼以火者的身份從朝鮮國帶去了大明。
與前一批使團正使魏義比擬,此次前來朝鮮國的正使趙德的行事可謂中規中矩,固然笑納了朝鮮國官吏籌辦的好處,但並冇有開口索要財物,也冇有耀武揚威地刁難本地的官吏。
作為一名文武兼備、胸懷弘願的君主,李裪天然對大明心胸警戒,但迫於大明的龐大威壓而又顯得無法,隻能對大明虛與委蛇,天然也就不會歡迎大明來的那些使者了。
是以朝鮮王隻能自稱孤或者寡人,而不能自稱朕,朝鮮國的大臣們也隻能稱其為大王或者殿下,不能稱皇上或者陛下,不然即為僭越,一旦被傳到大明京師將遭到峻厲懲辦。
固然文史上對李裪成為世子三言兩語就揭了疇昔,不過遐想到朝鮮太宗時的兩次爭奪王位的“王子之亂”,李裪的成為世子很明顯也顛末端狠惡的權力圖鬥,終究勝利擠掉了世子李褆。
以是,李裪在位時可謂武功武功,故而被朝鮮王朝的先人所敬佩,不但在立有龐大的泥像,並且頭像還呈現在了貨幣上。
洪武初年,大明與朝鮮國建立宗藩乾係後兩國之間保持著頻繁來往,朝鮮國謹守事大之禮,每逢明朝節慶日,皆遣使奉表朝賀,進獻方物。
這名中年男人就是朝鮮王李裪,也就是朝鮮王國厥後大名鼎鼎的世宗,此時年近四旬,恰是年富力強的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