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率精兵七千,攻取興洛倉(即洛口倉,因地處洛水入黃河之口而得名),占有倉城,翻開糧倉,施助哀鴻,百姓紛繁歸附義兵,李密的步隊很快強大,並多次打敗隋軍,步步逼近東都洛陽。不久,在洛口倉城建立了政權。因為眾望所歸,李密被翟讓和眾將領推戴為主,稱“魏公”,年號“永平”。接著,李密率兵霸占鞏縣(今鞏義市境),輕取回洛倉(在隋唐洛陽城北七裡),兵臨洛陽城,兩邊戰於東都郊野。在此期間,李密大量起用隋朝的降官降將,和翟讓之間因措置隋降官、分派軍資等題目,產生火併,李密殺翟讓及從者數百人,從而獲得了瓦崗軍的絕對帶領權,然瓦崗軍的軍事氣力也是以遭到重創。
越國公楊素路過李密隱居之處,瞥見李密在勤奮讀書。回府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提及此事,楊玄感遂與李密傾慕訂交。後因對隋朝廷不滿,於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他曾向楊玄感獻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襲據涿郡,扼臨榆關,使隋軍崩潰關外;中策是攻占長安,占有關中和隋煬帝對抗;下策是攻打洛陽。楊玄感恰好采納了必敗的下策,攻打洛陽。失利後李密被監禁,不久在逃送途中逃脫。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翟讓在東郡(今河南滑縣東)策動農夫叛逆,因以韋城瓦崗寨(滑縣南)為按照地,故稱瓦崗軍。李密投奔於翟讓軍中,向翟讓進獻“攻取滎陽,爭雄天下”之策。在李密的儘力幫忙下,翟讓很快實現了篡奪滎陽的目標,隨後又在滎陽大海寺擊殺隋朝名將張須陀,李密是以深得翟讓的賞識和重用,他的氣力和聲望在叛逆兵中大增。李密曾擴修、占有金墉城,並以此作為與隋朝廷對抗的大本營,金墉城位於今洛陽城東北約莫15千米、孟津翟泉村東、漢魏洛陽故城西北角。多年來,考古事情者已多次停止重點發掘,部分夯土城牆仍儲存在空中之上,最高者可達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