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周之前做過轉運使,對朝廷財務倒是挺清楚的,聞言接話道,“如果按李公所說,朝廷隻需求發兩三萬河隴兵馬,再輔以蕃部協從,能在三五個月內結束戰事,則倒破鈔未幾,以朝廷現在的財務支出,以及國庫儲備,是不消擔憂的。”
屈突通,奚人。
厥後又商定絹馬貿易,大唐拿絹換回紇人的馬。
當然太子冇說來由,隻說關中河西隴右安西之兵,要籌辦討伐高昌和欲穀設,朔方河東河北之兵,要防備薛延陀,遼西以後要防高句麗。
“孤雖二十來歲,卻也曾策馬揚槍親上疆場,與敢叛變大唐的吐穀渾血戰,雖遠而必誅。爾等呢?莫非還不如孤?”
很久,倒是李大亮先開了口,“臣之前在隴右鎮守過,越往西南,陣勢越高,氛圍越淡薄,並且越蕭瑟。”
明天真正的議題還是鬆州該戰還是和。
現在承乾底子不想提這個名字。
最後還是長孫無忌奏請以侯君集領天山軍為前鋒,太子沉默了半晌,然後隻說了個準字。
用那些蕃部兵馬從征,好處多多,不但不消給設備、賦稅,乃至撫卹、犒賞這些都不消給,普通都是作戰後,許他們緝獲所得歸小我統統,答應他們擄掠等,這招還是很好用的。
太子起家,目光如電。
至於西征高昌之事,天子也讓太子措置。
大唐皋牢了那麼多的胡狄蠻夷,高官厚爵犒賞豐富,當然也不是白養的,每對外交戰,必征召胡蠻協從,乃至在一些對外作戰中,真正的大唐府兵邊軍數量反未幾,反而是那些蠻夷協從蕃部數量更多。
秦琅這個節度使兼了這些使職後,就是全部劍南道,他要兵就調兵,要糧就調糧,要錢就支錢,乃至官吏任免免除也是他一言而決了。
“軍事上我不擔憂甚麼,隻是擔憂會不會對財務有所影響?”李大亮之前一向在處所為官,現在入朝也是賣力吏部的人事這塊,對財稅這塊還真不熟。
承乾道,“豈不太便宜他們?就算吐蕃地廣人稀,地盤蕭瑟瘠薄,可也不能就這麼放過他們,敢如此傲慢侵犯大唐,就得負出應有的代價,最起碼,也得派兵進吐蕃掃蕩,大唐能夠不要那窮處所,但上麵的吐蕃蠻子,另有那些牛羊馬匹還是能夠帶返來的嘛。”
太子承乾坐在禦榻上,說了一半停頓了下,目光掃過殿中諸臣,才又接下去道,“其實在孤看來,底子用不著群情,誰若要在這類大事大非的事情上群情,誰就是民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