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孟姨娘還是要謝逢春與她安排個院子,甘心在裡頭吃長素。馬氏聽著這話,忙不迭地承諾,謝逢春雖成心與孟姨娘重修舊好,可看著孟姨娘其意果斷,隻得承諾了。
往前馬氏看孟氏如同眼中釘普通,現在連著兒子都有了大出息,心頭暢快,且為著她與齊瑱那一場鬨,馬氏叫丈夫兒子狠狠經驗過幾次,又看幾乎帶累了玉娘,也就收了脾氣,現在著看孟姨娘也不敢活力,反笑道:“侯爺說得是。”
唐氏聽著小唐氏這話,隻是搖手道:“你曉得甚麼!”乾元帝這是遷怒,怪著李源不該上那一本,他不好明著降罪李源,隻好拿李媛來出氣,隻怕這還是開首。
馮氏聽著謝顯榮這話,倒是道:“娘娘是個明白人,那裡用你我操心,我倒是愁她太明白了。”太明白了乃至於自苦,如果肯放鬆些,這一胎也一定會傷著,雖聖上是以格外顧恤,可到底折了個孩子,實在可惜。
因馮氏次日要進宮謝恩,馬氏又與馮氏道:“你明兒進宮謝恩見著娘娘,請娘娘千萬好好療養,保重身材,她年青著呢,聖上又這麼疼她,遲早能再懷的。她現在可就少了個皇子了,雖有五皇子,可到底不是她生的。”馮氏笑著承諾。
現在再瞧,也不知是不是天意作弄,西北黨項與突厥反叛,乾元帝使李源與沈如蘭各領一軍出征,一起光複故鄉,最後與敵軍決鬥時,李源就想著隻要他這回立得頭功還怕乾元帝不肯立女兒為後嗎?又怕沈如蘭搶了頭功去,便以沈如蘭老婆出身為把柄,逼得沈如蘭臨時按兵不動,將先機讓出。
如果叫高氏做了皇後,乃至太後,莫非他們李野生大的女兒,原配嫡室今後要在一個軍戶女麵前做小伏低嗎?如果高氏之子做得天子,護國公的爵位隻怕也保不住,李源如何不愁?
隻是李媛雖得永興帝輕言,卻與太子不大敦睦,不過勉強保持個麵子情,這還是瞧在永興帝在的份上。更不當的是,李媛數年太子妃生涯莫說兒子了,竟是女兒也冇有一個。直至乾元帝踐祚,便以此為由遲遲不立太子妃李媛為後,隻立為貴妃。倒是當時的崇高妃,有兒子在手,又有乾元帝偏疼,彷彿能母以子貴。
謝顯榮撩袍在馮氏身邊坐了,低聲道:“我隻說與你一人曉得,聖上還要汲引娘娘,叫了禮部議嘉號與章程。”馮氏不由轉頭瞧了謝顯榮一眼,非常駭怪。大殷朝一後三妃,現在皇後尚在,貴淑賢三妃俱全,玉孃的賢妃上更有嘉號,是以雖位次在淑妃以後,倒是與貴妃並肩的,這還要再加,如何加?莫不是並稱貴妃?昭貴妃?如果如此,又何必議嘉號與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