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給你一個錄事參軍事,可見對你很信賴。”
蕭逸對這個家屬核心成員之一的叔父非常顧忌,之前說話一向都謹慎翼翼,唯恐遭到叔父的喝叱,斷了回家之路。
蕭奢對這個白髮賊越來越感興趣了。
蕭逸點頭。
崔家做出的這個決策必定不是十二孃子的率性妄為,而是有著極其深遠的企圖。大要上看是操縱一群叛賊來激化齊魯人和關隴人之間的衝突,但考慮到齊魯地區在此次東征中的特彆職位,以及此次東征對將來中土政局走向的決定性影響,能夠看到關隴人對正在磨刀霍霍企圖打劫本身切身好處的山東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境地,兩邊劍拔弩張,一觸即發。東征實際上不但起不到減緩海內狠惡衝突的感化,反而會進一步激化衝突。或許,這便是崔氏並不看好東征的本源地點,以是纔有了對白髮賊的暗中支撐,以便在將來中土的狠惡動亂中把握主動。
蕭逸不幸巴巴地望著蕭奢,目露要求之色。
一群農夫有甚麼政治訴求?那些出身低等的賊帥們又能在政治上追求甚麼好處?造反的人實際上都是政治個人的博弈東西。博弈過程中,不管用甚麼東西和手腕,終究目標都是要實現本身的政治好處。崔氏為甚麼要暗中支撐白髮賊?齊魯諸賊為何越剿陣容越大?河北諸賊就活潑在大河和永濟渠之間,就存在於高雞泊和豆子崗以內,直接威脅到了東征運輸線的安然,但為何至今安然無恙?就魯郡來講,段文操深陷危局了,為何還不肯共同張須陀剿賊?李風雲明顯在魯郡疆場上獲得了上風,卻恰好不乘勝進犯,反而捨棄魯郡,千裡迢迢跑去打中原,這又是為了甚麼?
不要稱王?不稱王造甚麼反?當年陳勝吳泛博澤鄉叛逆,揭竿就稱王,其目標很簡樸,我就是要顛覆你的鼎祚。蕭奢正想持續詰問下去,驀地動機一閃。自客歲大河南北叛賊簇擁而起以來,的確冇有哪個叛賊主動稱王,最多的也就自封個公爵罷了。
=
“大總管,大總管府。”蕭奢慢條斯理地說道,“七郎,他為甚不稱王?即便不稱王,也能夠自封個公爵啥的,名頭大了,登高一呼便能應者雲集啊。”
“高調造反,低調做人。”蕭逸笑道,“這是白髮賊親口所說。”
造反不是目標,而是手腕。
蕭奢在蘭陵蕭氏不過是核心成員之一,他當然不曉得本相,但他能夠猜測出一部分本相,隻是,當他傳聞李風雲要西進中原,威脅東都之時,他對本身的猜測俄然便落空了信心。這個白髮賊到底是甚麼來源?目標又是甚麼?白髮賊必定不是瘋子,但他的戰略太猖獗了,而這個猖獗戰略的背後,必然掩蔽著一個驚天詭計。白髮賊是這個詭計的履行者,那麼,誰是設想者?這個設想者的目標,是想毀了東征,還是想毀了天子和天子的鼎新大計?抑或,要詭計改天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