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有利就有弊[第1頁/共4頁]

打贏了或者打平了,齊王都是功勞顯赫,儲君的位置是不是給他?如果不給他,齊王會不會像漢王楊諒一樣策動兵變?退一步說,就算齊王冇有策動兵變,但他也不會回京,不會自尋死路,他勢需求據北疆而稱霸,公開與中心對抗。這個隱患就大了,能夠預感,他們父子遲早都要反目,都要兵戈相見,大打脫手。

宇文述的第一反應是吃驚,非常吃驚,乃至都思疑本身老眼昏花聽錯了,但齊王就站在本身麵前,正在乎氣風發地慷慨陳詞,這絕對冇有錯,齊王的確提出了本身的要求,而這個要求就是鎮戍北疆。

戰役打輸了就是中土的災害,齊王當然是“一敗塗地”,乃至是“灰飛煙滅”,而聖主和中樞也必將受累,繼兩次東征得勝後再一次蒙受政治和軍事上的兩重打擊,結果之嚴峻,實在是冇法預感。

這個戰略堂堂正正,無懈可擊,即便是聖主和中樞決策層裡的那些大佬們,也是找不到反對的來由。

但是,齊王絕無誌願衛戍北疆,齊王提出這個匪夷所思的要求必定另有目標。

宇文述第一個想到了漢王楊諒。當年先帝讓漢王楊諒坐鎮北疆,統領代晉幽燕冀五十三郡軍政大權,名副實在的“北方王”,氣力強大到足以與中心對抗,成果先帝一死,漢王楊諒就策動兵變,要以武力顛覆聖主篡奪皇統。這個經驗丨太深切,這也申明中心集權軌製的首要性,而要加快中心集權的法度,就必須加快鼎新的法度,以鼎新的名義,把權力和財產最大程度地集合於中心,集合於天子手中,因而“轟轟烈烈”的集權鼎新開端了,而停滯中心集權的最大“攔路虎”,也就是州一級處所行政機構和處所行軍總管被率先打消,中心直接下轄一百九十個郡,衛府直接下轄六百多個鷹揚府,把坐鎮處所手握重權的封疆大吏“一掃而空”,如此一來中心政策的履行效力大大進步,鼎新過程大大加快,而更首要的是,同一大業獲得了加固,不會再呈現像漢王楊諒這等直接威脅到鼎祚穩定的“處所諸侯”了

齊王北上戍邊的目標是不是要仿效含漢王楊諒,做個“一方諸侯”?這明顯不實際,現在軍政分開,即便在邊疆,也是處所行政權歸郡守,衛戍軍權歸鷹揚府,冇法大權獨攬。再退一步說,聖主即便授予齊王衛府大將軍職,授予其戰時批示權,但到了邊疆一樣會被實權軍將們架空,因為衛府統帥冇法直接批示鷹揚府,戰時天子會任命武牙郎將、武賁郎將為軍將,率領數個鷹揚府作戰。天子隻要節製了軍將和鷹揚府郎將,也就根基上節製了軍隊。先帝期間,最高統帥上麵都是行軍總管,而一個行軍總管上麵都有好幾萬軍隊,總管們的權力非常大,嚴峻製約了軍權的集合,到了聖主期間,最高統帥上麵都是軍將,一個軍將上麵最多也就四五千人馬,少的乃至隻要一兩千人,軍將們的權力被嚴峻減弱,明顯無益於軍權的集合。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