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孟子在宋國開壇講課時,惠盎也跑去聽,且特地向孟子就教“仁政”主張——這是孟子當時在宋國獨一的收成。

但終究,蒙仲還是直言回絕了,他笑稱道:“莊師會用他那根柺棍打死我的。”

因為當時的宋國,在孟子看來是非常稚嫩的,不像齊國那般已經有了完美的治國理念,說不定他能壓服宋王偃——當時應當稱作宋君偃——實施他所主張的仁政。

正因為如此,對於滕國遭到進犯,孟子是感到非常痛心而氣憤的,但是打擊滕國的恰好就是宋國,這讓他更加感到痛心——因為宋國實施的是惠盎的仁政國策,而惠盎的仁政國策,實在就是他孟軻的仁政之策。

就比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這跟莊子曾經教誨過蒙仲的,「用抵賴隻能令人丁服、用事理來辯才氣令民氣服」的事理一樣,都是金玉良言。

看著兄長臉上的笑容,蒙仲猜疑地問道:“阿兄,如何感受你笑得有點幸災樂禍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授蒙仲大抵三五今後,孟子俄然問他道:“過幾日你兄惠盎返回滕國,你可願留在老夫這?”

但很可惜,宋君戴偃是一名崇尚武力的君主,乃至於孟子此次拜訪宋國,終究仍以失利告終。

『要不要接管呢?』

後樂正將這件事奉告孟子,孟子感慨道:“我不能見魯侯,乃天時也,又豈是因為阿誰臧倉?”

不過沉著下來細心想想,萬章、公孫醜等人倒也偏向於這位小兄弟能成為他們的小師弟,畢竟此子的才氣的確不成小覷。

見此,孟子對勁地點了點頭。

正巧這時候,魯國的國君魯平公欲重用孟子,讓當時在魯國仕官的孟子的弟子樂正,聘請孟子前去魯國。

實在這些“霸道”、“仁政”主張,孟子主如果說給蒙仲聽的,畢竟,固然蒙仲乃是莊子的弟子,可誰讓他對儒家思惟卻非常體味,再加上此子聰明機靈,乃至於孟子恨不得將他儒家思惟亦傾囊相授。

而後,孟子又報告他前去其他國度的經曆。

孟子固然點點頭獎飾了蒙仲,但旁人都看得出來,他對此有些遺憾。

恰好這個時候,齊國的齊威王過世、齊宣王繼位,因而孟子便分開了魏國,再次前去齊國,去求見齊宣王。

是以,宋滕兩國開戰,在孟子看來就彷彿他的兩名弟子自相殘殺,這如何不讓他感到痛心?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