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盛懷宣就不由的想起了明天來拜門的唐紹儀。
“大人,現在您我和北洋就是一根繩索上的蚱蜢;恕安之直言,假定老中堂萬一歸隱,北洋冇有了主心骨,無異於樹倒猢猻散;這津海關道但是國朝美差,有多少餓狼盯著,當時大人將如何自處?何況兩份供詞一起交上去,如何棄取,或者另有新的供詞,都不是大人您的事情了,您隻要在老中堂那邊站好隊,表示您一片熱誠就充足了。”
李鴻章看完了由何長纓口述,金師爺抄刀的‘供詞’,神采頓時都雅了很多。
“杏蓀,下午你讓這小子到總督府來一趟,我要親目睹一見這個振臂號令的小老鄉。”
在同治九年的時候,盛懷宣就作為幕僚進入李鴻章的幕府,這一轉眼就已經二十四年,不是李鴻章的知遇之恩,他也走不到明天這個職位。
“當時何書辦一看,就莞爾笑著說這是石川伍一的誹謗之計,的確是視我大清無人。”
“我係東洋人,本年二十八歲,來中國多年,去過煙台,都城等多地;客歲玄月隨井上敏夫來津門,住在鬆昌洋行,偶然健壯了津門城防營的汪弁目,然後又熟諳了津門軍器局書辦劉樹棻,他給我開過槍炮火藥數量清單,——”
這份供詞,在他看來明顯也不可,內容太浮泛。
“少年人,那我們呢?”
何長纓點起一支菸,真冇想到本身來大清國的第一筆貪汙,竟然是藉著石川伍一的名義來完成的。
“號令,號令甚麼?”
李鴻章獲得動靜,本日早朝,天子‘震驚’之下,嚴諭個有關主管官員周到排查,尋覓潛於各處的日諜,並且要求刑部對津門城防營和津海關道停止質詢。
因而盛懷宣笑著說道:“這何小子更可貴的是寫得一手好文章,那篇《英魂祭》,看了就讓人熱血彭湃;既悲我無辜北洋男兒的慘烈不幸,又奮發我北洋男兒寧死不降,於東洋倭寇死戰到底的精力。”
盛懷宣聽了也不覺莞爾。
盛懷宣驚奇的看著何長纓,這小子不過才二十出頭,半晌之間就把本身這個老頭子都冇完整理順的短長乾係,說的一清二楚,真是豪傑出少年啊!
“很簡樸,石川伍一的供詞定是假多真少;我們把那些一看就曉得是胡編亂造的東西去掉,隻說汪開甲劉棻和他勾搭就行了;其他原件上的人,老中堂自會查明公斷。”
“這小子。”
特彆是十年前,盛懷宣為了佈施電報局,擅自調用津海關道的賦稅,不是李鴻章他絕對跑不了個撤職查辦。